經濟師:給予本地被裁者援助或附帶技能提升等條件

示意圖。(圖:TODAY/Leonard Leong)
受訪經濟學者認為,政府計劃為失業人士推出援助計劃,預計將著重為非自願失業者提供臨時安全網,並同時鼓勵他們提升技能以改善就業前景,這將有助防止相關政策被濫用。
副總理兼財政部長黃循財上周二(26日)宣布,這項針對非自願失業者的援助將納入技能創前程的改革計劃中。他表示,這不一定是一項保險計劃,相反的可以是政府資助的「適當規模」的福利,以幫助失業人士渡過眼前的困難並提升技能。
多名經濟學者接受新傳媒英文新聞網CNA訪問時說,新的援助計劃可能會附帶收入或住房標準,以及培訓等附加條件,以確保有需要的人獲得援助。
例如,政府可能會設下規定,只有在非自願情況下失去工作並滿足其他條件,如工作了一段時期才能符合申請資格,而那些因工作表現不佳而被解僱的人則會被排除在外。
其他旨在激勵人們尋找新工作的要求可能包括參加培訓課程、提升現有技能或獲得新的技能、曾尋求職業指導或諮詢,以及積極求職。
銀河—聯昌證券的經濟顧問宋生文(Song Seng Wun)認為,我國可能會選擇有針對性的方法來實施這項政策,就好比一些過去的援助計劃,並保留讓人們自力更生的原則。
「這項政策將以『獨特的新加坡方式』進行調整,如同我們過去制定的政策,集中且具體,好比根據住房類型和家庭規模進行差異化的現金補助。」
他強調,政策必須是可衡量的,因為政府不會希望系統被濫用。
新加坡國立大學經濟系高級講師Kelvin Seah也指出,有必要在政策中建立「適當的機制」,使人們不會鑽制度的漏洞以達到自己的利益。他建議,一種方法是根據失業時長實施差別補助。
「在失業的最初幾周,獲得的經濟援助可能更高,但隨著失業時間的延長,經濟援助可能會下降。」
不過,新躍社科大學商學院副教授黎華德(Walter Theseira)說,儘管針對性援助是可取的,但仍需要防止濫用。
他認為,對於自願離職的員工應該視具體情況來處理,例如在夕陽行業工作或易受經濟或科技影響而前景不明朗的行業,員工若自願離職以提升技能或轉行到新行業,應該個別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