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睡眠日」。
根據美國睡眠醫學會及睡眠研究協會的建議,每個人每晚平均應該有七小時的睡眠時間。
然而,在一些與睡眠相關的調查中,新加坡人的表現一直都不太好,像是因為工作繁忙過度勞碌造成休息時間減少的情況,或是一度成為全球最疲憊國家。
55%新加坡人只睡五六小時或更少
市場研究機構YouGov日前發表的最新數據,再次印證了新加坡人睡眠不足,而且還在這個榜上排在第一名的位置。
這項調查收集了17個國家和地區年滿18歲成年人的相關數據,每個地方的樣本範圍介於510人至2044人之間。

(取自YouGov網站)
調查發現,所有接受調查的居民當中,超過半數表示每晚都睡足至少七小時。
但新加坡人的「睡眠成績單」卻低於平均水平——僅44%受訪者睡足至少七小時。
也就是說,不包括自認不清楚通常睡多少的1%在內,有多達55%的新加坡人每晚只睡六小時、五小時或更少。
排名第二的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同樣也有55%的受訪者說就寢後未滿七小時就起身,但由於有45%的人睡眠時數達標,因此若要論睡眠充足,阿聯還是比新加坡略勝一籌。
印度尼西亞則排在第三位,有24%的受訪者說自己每晚睡五小時或更少。
反之,以睡眠至少達七小時的水平來看,排在前三位的都是歐洲國家,依次為丹麥(67%)、德國(65%)和法國(62%)。
與此同時,西班牙和印度的受訪者中,也有超過六成滿足每晚平均七小時睡眠的標準。
換寢具戴耳塞也於事無補?

為改善睡眠質量,一些新加坡人會改用品質更好的枕頭、床墊或寢具。(海峽時報檔案照片)
這種歐洲人睡得比較好的現象,已不是第一次發生,因此這樣的調查結果,也許不算太出乎意料。
不過,這並不代表新加坡人不希望睡眠品質獲得改善,或找尋各種方法以做到這一點。
YouGov調查就發現,每10名新加坡人中就有八人努力改善睡眠質量,積極程度在17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七。
調查還列出新加坡人使用的各種助眠方式,包括:
保持固定就寢時間(44%);
睡前不要用手機或長時間盯著手機螢幕(30%);
改用品質更好的枕頭、床墊或寢具(28%);
在房裡安裝遮光窗簾(23%);
戴著耳塞入睡(8%)
調查指出,全球許多缺乏睡眠的人同新加坡人一樣,也經常會嘗試管理睡前使用手機的時長,或每晚儘量同一時間準時上床睡覺。
儘管如此,新加坡人使用可促進睡眠的補充劑和藥物的機率,相對較低。
調查顯示,只有15%的本地受訪者坦言,需依靠褪黑激素或處方安眠藥等助眠藥物。相比之下,美國(36%)、加拿大(34%)和澳大利亞人(33%)更常出現「沒吃藥睡不著」的跡象。
另外,也有15%的受訪新加坡人說會喝具有助眠功效的飲料,比如洋甘菊或銀杏茶等。
調查也說,新加坡人更傾向於精心打造睡眠環境,並相信這有助於能睡個好覺,比如上述提到的安裝遮光窗簾,或採用芳香療法等。

調查顯示,每10名新加坡人中就有八人努力改善睡眠質量。(海峽時報)多吃蔬果堅果或能睡得更好
追根究底,一般人睡眠不足主要由幾種情況造成,不是得熬夜迫使太晚入眠、或是半夜常常醒來,就是患上失眠症想正常入睡都難。
不僅寢具或房間設計有幫助,有研究指出,一個人的睡眠品質其實與飲食習慣息息相關。
2023年下半年發表的兩項研究報告發現,飲食中較常食用蔬菜水果的人,往往睡眠品質更佳,患上失眠症的機率也較低。
去年12月,刊登於《歐洲臨床學營養雜誌》的研究揭露,素食者患有失眠的風險可能較低。
該研究分析近6000人的睡眠質量後觀察到,相比非素食者,素食者失眠的機率少了約三分之一。
去年10月在《睡眠健康》刊物中發表的一項研究,則調查了中國超過2000人的飲食習慣,結果發現,平日吃大量全穀物、水果、蔬菜、堅果和豆類的人,睡眠質量更好。

研究發現,平日吃大量全穀物、水果、蔬菜、堅果和豆類的人,睡眠質量更好。(海峽時報)
美國一名營養師麥克伯內特(Stephanie McBurnett)解釋說,植物性飲食(plant-based diet)主義者攝入高纖維和低飽和脂肪含量的食物,因此能擁有更好的睡眠質量。
她說:
「(植物性飲食中的)纖維讓碳水化合物能緩慢釋放到人體內,在我們休息時保持穩定的血糖水平。」
也有專家認為,飲食中吃大量的肉類、乳製品和其他高蛋白質、飽和脂肪和膽固醇的動物產品,則需要更多時間消化。
不僅吃些什麼頗為重要,什麼時間吃也相當關鍵。
香港睡眠科學顧問陳宗陽接受《南華早報》訪問時就建議,應在睡前至少四小時吃完晚餐,用餐時最好是緩慢地咀嚼以助於分解食物,每一口咀嚼約20到30次。
他補充說,如果吃得太快,可能會吃得太多,不只不利於消化,也會使睡眠受到影響。

2012年,為配合「世界睡眠日」,中央商業區舉辦了一場集體午睡活動。(海峽時報檔案照片)
想睡得好又睡得飽,要留意的事項還真不少。
如同今年「世界睡眠日」的主題「保持睡眠狀態促進全球健康」,如果長期睡眠不足,又沒好好控制飲食,健康亮紅燈的風險可能也會隨之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