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類可以不吃不喝,但不能沒有空氣,偏偏全球有數十億人正呼吸著不幹凈的空氣。
有研究指出,在空氣污染最嚴重的國家,人類壽命可能縮短三到六年。
聯合國環境署數據也顯示,全球每年約有650萬人因空氣品質低劣而過早死亡。
根據瑞士空氣品質技術公司IQAir(3月19日)發布的《2023年全球空氣品質報告》,亞洲的空氣污染問題迫切需要關注。
2023年全球空污最嚴重的百大城市,亞洲就占了99個,其中83個在印度!

2023年全球空污最嚴重的十大城市,有九個在印度。(IQAir網站截圖)
以國家和地區來看,空污最嚴重的卻不是印度,而是孟加拉。
除了孟加拉和印度,「十大」當中也有不少是南亞和中亞地區的國家,例如排在第二的巴基斯坦、第四的塔吉克,以及第八的尼泊爾。

2023年全球空污最嚴重的十個國家和地區,有半數在南亞和中亞。(IQAir網站截圖)
新加坡是空氣品質最好的東南亞國家
IQAir分析的空氣品質數據來自全球134個國家和地區、共7812個城市的3萬多個監測站,測量的是空氣中的懸浮顆粒PM2.5濃度。
PM2.5是最微小也是最危險的污染物,主要來自沙塵暴、野火、發電廠廢氣和燃燒化石燃料產生的排放物。吸入體內後可深入肺部,導致氣喘、心臟病、肺病和其他呼吸道疾病。
IQAir全球執行長哈梅斯(Frank Hammes)在報告中說:
「PM2.5造成的死亡人數比任何污染物都還多。」

泰國的小學生也知道懸浮顆粒PM2.5的危害。(路透社)
根據世衛組織的標準,PM2.5的年均濃度不應超過每立方米5微克,但去年只有七個國家「過關」——冰島、芬蘭、紐西蘭、澳大利亞、愛沙尼亞、格瑞那達和模里西斯。
咦?新加坡的空氣品質竟然不達標?
是的,新加坡的PM2.5年均濃度達到13.4,比世衛標準值高出近兩倍,在7812個城市中排名第2026,在134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在第80位。
好消息是,新加坡在東南亞還是「包尾」的,蟻粉大可放心。(難得不用搶第一……)

新加坡的空氣污染水平是東南亞國家中最低的。(IQAir網站截圖)
季風交替時也要防煙霾
眾所周知,新加坡最大的空污威脅就是煙霾。
每年6月至10月,由印尼燒芭活動引發林火而起的煙霾都會準時來「報到」。
去年10月,新加坡東部和中部地區的24小時空氣污染指數曾一度破百,是自2019年以來首次達到不健康水平。
永續發展與環境部長傅海燕去年底接受媒體訪問時預計,今年首三個月出現跨境煙霾的可能性不大,但新加坡尚未完全擺脫煙霾的風險。
她也提醒,引發乾燥天氣的厄爾尼諾現象預計還會持續兩到三年,下一波煙霾幾時會來,還有待觀察。
「令人擔心的是季風交替時,雨量較少、風勢較弱,一旦有煙霾很可能就會被困住。」
新加坡每年有兩個季風期,即12月至隔年3月初,以及6月至9月。季風交替的時候就是3月底至5月(快要到了),以及10月至11月。

2023年10月,新加坡東部和中部地區的24小時空氣污染指數曾一度破百。(海峽時報)
泰國和越南也陸續「遭殃」
除了發布全年空氣品質報告,IQAir網站每天也監測各國實時的空氣品質。
過去兩周,泰國清邁和越南河內陸續被列為「實時空氣品質最差的城市」,空污問題甚至比印度和孟加拉還嚴重。
3月16日,清邁的PM2.5濃度達到每立方米224微克,是世衛標準值的20多倍。
「罪魁禍首」原來是清邁農民在焚燒農作物殘茬和耕地,為下一個耕作周期做準備。
此事也驚動了泰國首相社德他。他在親自走訪清邁時,承諾對農民實施監管,並呼籲民眾儘量在家辦公,減少外出。
不過,社德他為了保護泰國旅遊業而堅持不把清邁列為「空污重災區」的做法卻引起爭議。
「泰國的旅遊業剛開始恢復,在這個時候把清邁列為空污重災區,會影響外國遊客的旅遊計劃和信心,因為他們的旅遊保險不一定涵蓋這類災難和緊急事件。」

清邁的空氣污染水平很考驗飛機師的眼力。(路透社)
3月5日,河內的PM2.5濃度一度達到「非常不健康」水平,是世衛標準值的30多倍。
據當地媒體報道,大量的車輛廢氣和工業排放,是河內空氣品質急速惡化的兩大導因。
河內目前有超過650萬輛摩托車,卻無須定期接受排氣檢測,導致粉塵四處飄散。
儘管河內市政府已開始投入發展電動公交車並將工廠遷移至郊外,污染源卻遲遲無法獲得妥善管理。
每當空污來襲,800多萬名河內市民只能祈求老天爺刮大風或下場雨,好讓空氣變得清新。

河內目前有超過650萬輛摩托車,大量的車輛廢氣是河內空氣品質急速惡化的原因之一。(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