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世界,在全球這個以貿易和軍事衝突為特徵的動盪世界中,各國之間的競爭早已超越了傳統的軍事與經濟硬實力,軟實力逐漸成為國際影響力的重要來源。軟實力與一個國家的品牌實力密切相關,或者說它與國際社會對某一國家的看法緊密相連。

圖源:法新社
美國政治學家約瑟夫·奈(Joseph Nye)在1990年提出的「軟實力」概念,它指的是一個國家因吸引力而產生的國際影響力,與基於軍事或經濟實力的「硬實力」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對於新加坡這樣的小國而言,軟實力和品牌形象尤為重要,因為它們對於吸引遊客、投資和人才,以及在國際舞台上發揮影響力至關重要,並且取得了顯著成果。本文將從新加坡的軟實力與國家品牌出發,探討其背後的成功因素及未來發展方向。
新加坡的軟實力與國家品牌
根據最近發布的2024年品牌金融全球軟實力指數,新加坡在193個國家和地區中下滑了一位,排名第二十二,儘管其絕對得分提高了3.4分,達到54.4分,這說明其他國家也在努力提升自己的軟實力。為了避免被超越,新加坡需要不斷創新,以新的方式建立自己的品牌形象,以補充現有的優勢。
然而,在國家品牌實力方面,新加坡的表現依然遠超其地理規模,其排名上升到了第十位。

根據Brand Finance的報告,新加坡是東南亞的商業中心,以其世界一流的教育、醫療保健、交通和低犯罪率而聞名,這些因素,加上國家堅定不移的政治穩定和對經濟戰略的承諾,使新加坡牢牢地躋身於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品牌之列。
新加坡的品牌故事緊密與其顯著的經濟成就相聯,無數發展中國家將其視為效仿的對象,新加坡在基礎設施、治理、環境衛生和公共安全方面的卓越表現,贏得了全球的讚譽。
近年來,新加坡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充滿活力的全球都市,舉辦諸如新加坡大獎賽和吸引世界頂尖藝術家演出的音樂會等備受矚目的活動,今年早些時候,泰勒·斯威夫特在新加坡的精彩演唱會,無疑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未來派建築如濱海灣金沙酒店塔樓和濱海灣花園的超級樹,吸引了全球的目光,使得新加坡成為全球旅行者夢想中的目的地,這種聲譽也使得新加坡成為國際會議的理想選擇。
儘管新加坡已經在軟實力和品牌形象上取得了顯著成就,但仍有許多方式可以進一步增強這些方面。
培育更多與新加坡緊密相關的國際知名企業和創新品牌將大有裨益;同時,提升新加坡人在各個領域的成就,使其在全球範圍內得到認可,也是提升國家軟實力的關鍵;最終,新加坡可以成為包容性發展和社會凝聚力的典範,為世界各地的社會提供靈感。
新加坡的企業品牌
新加坡的企業品牌,如新加坡航空等,已經在全球範圍內享有盛譽,但與瑞典或瑞士等其他小國相比,新加坡的國際知名商業品牌數量較少,這部分是因為新加坡公司在面向消費者的行業中的存在感相對較弱。
然而,這一局面正在逐步轉變,如今,新加坡湧現出了像Charles & Keith、Razer和Grab這樣的國際知名品牌,它們的總部都設立在這個國家。這些品牌與新加坡的緊密聯繫有助於提升國家的品牌形象,從而讓所有使用新加坡品牌的公司受益。
對新加坡來說,建立一個成功的公司集群至關重要,因為一個國家往往需要多家世界級公司來在特定行業或領域中建立認可。

創新也是提升國家品牌的重要途徑。例如,「新加坡數學」,一種獨特的數學教學方法,已經在包括美國在內的多個國家引起了關注;新加坡的電子道路收費系統是全球首個此類系統,已經成為倫敦、斯德哥爾摩等其他城市效仿的模板。這些創新不僅使新加坡在教學和交通管理方面處於領先地位,也提升了其作為創新國家的形象。
面對全球氣候危機,新加坡有機會通過跨越私營部門、公共部門和民間社會的創新努力,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創新領導者,有行業參與者投資於能源轉型項目、低碳技術和生物燃料;有關於綠色金融和碳抵消計劃的監管創新;還有像Zero Waste SG這樣的基層和非營利倡議。
特別是,考慮到新加坡的規模和高效的行政體系,它處於一個得天獨厚的位置,可以成為需要複雜監管協調的創新實驗場所,新加坡開發的重大創新可以在其他城市進行調整和應用,進一步增強新加坡在前沿創新方面的聲譽。
新加坡人登上世界舞台
一個國家的軟實力常常通過其傑出人物的表現得到體現,這些人物可能是文化或體育名人、行業領袖、政治人物或思想界的先驅。
對於小國來說,這些個體能夠為其贏得巨大的國際關注度,比如,塞爾維亞的網球運動員諾瓦克·德約科維奇和紐西蘭的電影製片人彼得·傑克遜就分別提升了他們國家的國際聲譽。

圖源:雅虎
新加坡人如TikTok執行長周受資已經在全球範圍內產生了影響,但無疑還有更多新加坡人有望成為諾貝爾獎得主、世界500強企業的高管、奧運會金牌得主、暢銷書作家或排行榜首位的藝術家。
這需要長期的持續投資,建立強大的生態系統和人才輸送渠道,以確保湧現出的明星不僅僅是一閃而過的現象。
儘管新加坡可能沒有美國大學體育體系或韓國流行音樂產業那樣的規模和深度,但我們可以加強國內生態系統與國際同行之間的聯繫,促進人才的相互流動。
這將為新加坡人提供更多途徑,以攀登職業高峰,同時也滋養了我們的國內生態系統,成功的新加坡人不僅可以作為下一代體育明星、音樂家、企業家和學者的榜樣,還可以成為他們的導師。
新加坡經濟成就和社會包容性
新加坡因其經濟成就而廣受讚譽,但其社會進步也同樣引人注目,幾十年來,對教育、公共住房和醫療保健的持續投資為包容性增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隨著新加坡成為全球最昂貴的城市之一,維持包容性增長需要制定新政策,以加強社會保障和保持社會流動性。
在許多發達經濟體中,長期的無約束全球化導致了不平等的加劇,並引發了經濟上被邊緣化群體的強烈反應,這導致了右翼民粹主義的興起和各國的自我封閉。
通過加強社會投資和支持,新加坡有機會成為包容性增長和發展的榜樣,確保經濟成果能夠廣泛分配,讓每個人都有機會改善生活。

包容性多樣性應該成為新加坡身份的顯著特徵,作為一個在1960年代經歷了社區騷動的移民國家,新加坡一直將種族和宗教和諧視為重中之重。如今,新加坡需要擴展包容性的定義,確保新移民和外來務工人員感到受歡迎,並成為社區的一部分,這樣所有人都能在新加坡的庇護下茁壯成長。
在全球許多地方政治黨派爭鬥不休、社會凝聚力受到侵蝕的時候,新加坡有機會展現出以知識和尊重為基礎的政治對話,以及能夠加強而非分裂社會的政治競爭。
新加坡在國際上已經廣受認可和尊重,但其軟實力可以通過強化企業品牌、創新和個性,以及建立包容性聲譽而得到顯著提升。在這些領域取得進一步進展,將使新加坡在全球舞台上發揮更大的影響力,激勵世界各地的人們和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