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據顯示,本地垃圾還是很多,今年1月至今就有超過10萬件垃圾被撿起。(聯合早報)
作者 王震宇
如果蟻粉在周末有機會到海邊或公園等地走走,應該有機會遇到一群手持鉗子,彎下腰正四處仔細尋找是否有垃圾需被撿起的人。
紅螞蟻不久前在烏敏島上就看過這麼一群人。他們各個戴著手套,身旁有好幾個鼓鼓的黑色垃圾袋,看似「滿載而歸」的樣子。
外地旅客經常盛讚新加坡環境非常乾淨,數十年來一直享有「清潔城市」(Clean City)的美名。既然如此,真的還有這麼多垃圾可以撿嗎?
最新一項調查數據給出了答案:還是有的,而且垃圾還很多!

今年1月至今,我國全島有3萬8220個菸蒂被撿起。(海峽時報)
一款在本地研發的手機應用Stridy,可讓用戶記錄他們沿路撿起的垃圾,並進行歸類。
根據用戶提供的反饋,今年1月至今,我國全島竟有:
超過10萬件垃圾被撿起!
按分類來看,排名前三被撿起最多件的垃圾,則依序為:
菸蒂(3萬8220件)
塑料包裝(1萬8712件)
紙質包裝(1萬零31件)
值得一提的是,冠病疫情其實催生出許多醫用垃圾。早前有數據揭露,全球每分鐘都會丟棄約300萬個口罩。
用完即丟的口罩十分便利,但用完後不好好處理,就會造成大街小巷一片髒亂的景象。在本地,今年迄今就有3171個單次使用口罩因隨地亂扔而被撿起。

(資料來源:Stridy;紅螞蟻製圖)
東海岸公園有撿不完的垃圾?
更有趣的是,該應用還告訴大家:新加坡哪些地方是「撿垃圾熱門地點」。
今年首七個月,東海岸公園已有超過140次撿垃圾行動、其次為巴特禮、大成和阿裕尼上段住宅區的90次,以及淡濱尼一帶和比達達利公園的20次。
東海岸公園之所以會成為「黑區」,部分原因是在雨季期間,海洋垃圾也會有所增加。光是在這裡,每小時就能撿起23.7公斤的垃圾。

被大風大浪衝上海灘的垃圾,以泡沫塑料和硬體塑料碎片居多。(聯合早報)
國家公園局和環境局曾指出,相較於一年當中的其他日子,東海岸公園的海洋垃圾每逢雨季就會激增九成。這些海洋垃圾大多來自鄰近區域,被大風大浪衝上海灘,以泡沫塑料和硬體塑料碎片居多。
Stridy業務發展經理Pamela Low告訴《海峽時報》,該手機應用追蹤到的實際情況顯示,新加坡不僅面對海洋垃圾的問題,陸地垃圾被隨手扔地上的情況也仍持續存在。
她說:
「周復一周,我們沒有察覺垃圾有減少的跡象。隨著更多人參與撿垃圾活動,也有更多垃圾被撿起。」
這句話的言外之意應該就是:新加坡的垃圾怎麼撿都撿不完。

組屋底層一般上都會放置垃圾桶,但一些居民仍缺乏環保意識,把紙皮和紙箱直接丟棄在垃圾桶旁。(聯合早報)
她也提到,鄰里區如巴士站、走道、公園,以及食閣附近,都是垃圾堆積的「黑區」。
「最常發現垃圾的地方,往往都是找不著垃圾桶的地方,或是原本就已堆有垃圾,導致有些人繼續隨地丟棄。」
反正有清潔工清理,所以更多人亂丟垃圾?
新加坡四處放置垃圾桶,走幾步路應該就能找得到,為何還是有害群之馬,寧願違法也不願好好處理垃圾?
公共衛生理事會主席愛德華·迪西瓦給出兩個原因:
「(其中一個原因是)懶得走到最臨近的垃圾桶吧。有些人也可能出於便利就隨地丟棄。其他人則認為,既然有清潔工會幫忙清理,他們亂丟垃圾應該也不會被發現。」

清潔工使部分國人將亂拋垃圾「合理化」?(聯合早報)
美加數碼媒體公司Vice Media兩年前曾刊登過一篇報道探討新加坡的垃圾問題。
在該報道中,專研環境課題的南洋理工大學副教授班·羅森塔爾說,罰款等社會執法工具似乎已不太有效,因為總是有一班清潔工為新加坡人清理垃圾。
「新加坡街道如此清潔,不是因為新加坡人不丟垃圾,而是因為街道被清理,有時一天兩次。」
在本地,隸屬環境局的公共環境清潔管理處負責清理公共區域,如馬路、橋、社區公園等,市鎮理事會則負責管理公共組屋區的整潔。

圖為義工撿起本地海灘上的垃圾。(海峽時報)
環境局在答覆媒體詢問時則說,在去年1月1日至5月31日期間,該局執法人員在執法行動中,共針對亂丟垃圾的行為開出了約 7400 張罰單。
與去年同比,今年的罰單數量則增至 7800 張。
根據新加坡環境公共衛生法,若觸犯亂拋垃圾條例,一旦罪成可按第幾次犯罪而被罰款2000元至1萬元不等。犯罪者也可被法庭要求進行勞改,清理公共區域長達12小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