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新加坡早報報道,新加坡政策研究所慶祝成立35周年,星期一(6月12日)舉行以「重新審視」為題的論壇。
四場討論會聚焦唯才是用、住屋政策、多元化,以及社會契約,主講人分別是教育部長陳振聲、國家發展部兼外交部高級政務部長沉穎、內政部長兼律政部長尚穆根,以及副總理兼財政部長黃循財。
重新審視成功的定義
陳振聲和黃循財在發言時,一前一後地呼籲人們重新審視成功的定義,希望不要只把取得高工資、擁有大房子和就讀名校等物質成就視為成功;個人成就背後,也有社會或其他人所提供的機會,所以應當幫助其他落在自己後頭的人,以及更重視爭取成功過程中的使命感與成就感。
陳振聲在對談時間,以自己所接觸的一名居民為例,說明每個人都能夠做出貢獻。這名住在一房式組屋的居民,在獲得義工的協助後,總會以烘焙糕點等方式答謝義工。「這提醒我們,要成為一個團結的社會,不能只有一些人做出貢獻。」
「成功」在新加坡須是團體運動
陳振聲也強調,「成功」在新加坡必須是一項團體運動,不是每個人自顧自地賽跑,希望別人能夠跟得上。如果唯才是用制度越來越強調個人,那就不適合新加坡。
黃循財則強調,新版「新加坡故事」必須更包容,不能局限於某些提升途徑,要重視每個人通過自己的方式取得的成功,並為不同人才提供不同方式發揮所長,讓所有人得到平等的尊重。
這意味著要重新塑造人們對教育和技能的思考。黃循財說,政府將對推動終身學習的技能創前程計劃進行重大改革,為每一個新加坡人提供多個機會重新接受培訓、自我提升。
他說:「這將是更新後的社會契約中重要的一環,構建一個成熟的學習型社會,讓每一個公民都有能力並準備好實現他們自己版本的新加坡故事。」
成功不應限於某些專業領域
黃循財認為,成功的定義,也不應局限於成為某些專業領域首屈一指的專家。有些人選擇花更多時間陪伴家人、照顧家人、當更好的家長,他們也應受肯定。
陳振聲還說,平等的制度不在於分配給每個人同等的資源,而是確保擁有較少資源的群體得到更多支援。他重申,我國教育制度就以因材施教的方式,在提供多元的學習途徑、支持能力較弱的學生向上的同時,也讓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發揮最大潛力。
此外,要使新加坡保持競爭力,在日益脆弱的全球經濟環境繼續發揮作用,唯才是用制度是關鍵。新加坡須確保制度公平,使個人憑才能獲得肯定,而不是依賴財富或關係。
良好的唯才是用制度
陳振聲指出,良好的唯才是用制度將有助於新加坡繼續吸引、深化並擴大人才網絡,使新加坡繼續在世界發揮作用,維持吸引力。
他說:「如果我們把唯才是用的原則弄對了,我們將創造一個良性循環,可以從海內外吸引最佳人才和點子,在廣泛的領域競爭,精益求精。即使其他國家的資源比我國更多,當遇到新的變化和突髮狀況時,我們也不會被淘汰,因為我們建立了一個靈活且有能力創新的堅韌經濟體。」
成功的定義在於讓大家無論生活情況,都能充分發揮自己天賦的才能,以各自的方式回饋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