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位於著名的馬六甲海峽南面,北部與馬來西亞隔著柔佛海峽,南面與印尼隔著新加坡海峽。新加坡是一個小島國,是典型的城市型國家,沒有省市之分,只有社區。新加坡除了面積最大的新加坡島,周圍還包含了六十三個小島,像星星一樣環繞四周。

公元十四世紀,蘇門答臘的「室利佛逝王國」王子偶然的機會乘坐小船前往小島環遊,看見岸邊有一頭奇異的猛獸,當地人告訴他,那頭奇異的猛獸其實是一頭雄性的獅子,他認為此乃吉兆也,因此新加坡也被稱為獅城。新加坡因為靠近馬六甲海峽,由於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所以新加坡曾經創造了屬於自己的奇蹟,被稱為「新加坡奇蹟」。新加坡是亞洲重要的航運和金融中心,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是繼倫敦、紐約、香港之後的世界第四大金融中心。新加坡因為環境優美,經濟高度發達,是世界知名的旅遊聖地,所以,新加坡也被稱為花園城市。
你知道嗎?早在1963年,新加坡曾經加入過馬來西亞,可為什麼僅僅過了兩年,又在1965年8月9日,馬來西亞國會竟然全票強制將新加坡驅逐出聯邦呢?究竟發生了什麼,是什麼原因呢?
先來簡單了解一下新加坡的歷史,其實早在公元三世紀的時候,在我國東吳的著作中,就已經將新加坡稱為蒲羅中,這是新加坡最古老的名字。1330年的時候,我國一名叫汪大淵的人就來到了這裡,稱這裡為「龍頭」,當時,這裡已經有很多的華人在此居住生活。明朝成書的《爪哇史頌》中,將新加坡稱為淡馬錫,曾經鄭和的船隊多次途徑這裡。

此後新加坡王朝曾立國一百多年最終因為太過弱小被滅,後來的四個世紀裡,新加坡一直被馬來半島上的封建國家所統治。直到1819年英國開始進入新加坡管轄,隨後把新加坡升為海外殖民地,從這個時候起,新加坡漸漸從漢語改為說英語。曾經英國首相邱吉爾稱新加坡為「東方的直布羅陀」,但是新加坡雖有海軍基地,但是一直沒有英國軍艦,因為當時英國主要集中精力在歐洲防禦德國。
二戰時期,新加坡很快就被日軍侵占,因為新加坡大多數都是華人,不僅援助我國抗日,還積極組織當地華僑英勇的抵抗,一時間,這裡成為了南洋華僑的抗日運動的中心。二戰以後,英國人重新回到了新加坡,新加坡通過一系列運動,獲得了更大的自治權。
直到1961年時任馬來亞首相東姑阿都拉曼想把新加坡、馬來亞、汶萊等地區聯合組成馬來西亞聯邦。新加坡首任總理李光耀對此非常有興趣,隨後決定舉行全民投票,最後超過百分之七十的人投了贊成票。於是1963年新加坡脫離了英國人的統治,正式加入馬來西亞聯邦。

但是好景不長,因為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對治國方針有不同的看法,所以很快發生了公開的矛盾。因為新加坡有將近百分之八十的人口為華人,所以馬來西亞一直打壓新加坡的華人,沒有給他們和其他州一樣的權益。1964年馬來西亞要求新加坡將上繳中央的稅收從四成增加到六成,隨後雙方矛盾開始升溫,不斷公開互相指責。
馬來西亞漸漸開始奉行「馬來人至上」的觀念,而新加坡反對「種族主義」。馬來西亞的第一任首相東姑阿都拉曼擔心聰明的華人會主宰馬來西亞的政治及經濟環境,他認為解決兩個族群衝突的最好辦法就是以華人為主體的新加坡獨立出去,以保證馬來族在馬來西亞的統治地位。因為華人善於經商,聰明勤勞能吃苦。於是馬來西亞國會緊急通過修改憲法,以126票贊成、0票反對,罕見的全票通過,將當時資源匱乏的新加坡驅逐出馬來西亞。就這樣,新加坡成為全世界罕有的被強制要求獨立的國家。

被馬來西亞強制驅逐的第二天,新加坡被迫獨立建國,從此新加坡共和國正式成立。尤索夫·賓·伊薩克出任首任總統,直到現在他的肖像都被印在新加坡元上,而新加坡首任總理李光耀,則被尊為新加坡的「國父」,他的兒子李顯龍是現任新加坡總理。
新加坡剛獨立的時候,失業率非常高,國民沒有信心,但是新加坡為了在夾縫中生存,也為了給自己爭口氣。通過一系列的經濟改革以及優惠政策,大力引進外資,發展工業和經濟。通過十多年的快速發展,新加坡一舉成為世界主要電子產品出口國,因為扼守馬六甲海峽,戰略位置極其重要,很快成為世界重要的金融和轉口貿易中心,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
新加坡用自己創造的新加坡奇蹟令世人刮目相看,而新加坡的經歷也非常勵志。從被強制驅逐,被人嫌棄,到成為世界的金融中心,現在的馬來西亞已經腸子都悔青了,如果新加坡還在馬來西亞,那麼馬來西亞的國際地位,在東南亞的話語權將大不相同。

因為新加坡的戰略位置太過重要,新加坡海峽最窄的地方只有三十七千米,是連接太平洋與印度洋的重要國際航道。而通過這裡進入南海的油輪是經過蘇伊士運河的三倍,是巴拿馬運河的五倍。對於日本、中國和韓國來說,這裡是最主要的能源運輸通道,是名副其實的「海上生命線」。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常年有大約一百五十多人的美軍駐守,扼守著這條生命線的咽喉。因為這裡影響著東亞乃至世界經濟的命脈,所以控制了這裡,話語權自然不必多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