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加坡政策研究所社會研究室
發布的一項調查研究顯示
對於全球化的影響
新加坡83%的受訪者持正面看法
部分受教育程度較低的民眾
擔憂全球化會影響其就業情況
據悉,該項調查共統計了2001名新加坡本地公民和永久居民。其中,83%的受訪者對全球化持正面看法,認為它對經濟和全體新加坡人有好處。
少數受訪者認為只有富人和外國人獲益於全球化,貧窮的公民則落在後頭。

在移民課題方面,約75%受訪者認同移民總體上有利於經濟。不過,仍有約50%受訪者在中等或很大程度上認為外來移民搶走了本地人的工作,也有53%認為政府投入了太多資金幫助外來移民。
其中,教育程度較低以及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民眾更有可能認為外來移民令他們感受到較大的經濟威脅。
此次研究中,教育程度較低指的是中學及以下學歷,社會經濟地位較低指的是住在三房式或更小型組屋。
新加坡國立大學社會學系陳恩賜副教授表示,新加坡人並不反對全球化和移民,問題更多在於民眾對政策的認知,他們認為新加坡能夠做得更好。
「 這意味著新加坡得精細校準移民政策,確保引進的是所需人員,同時新加坡人不會受到歧視。
新加坡的民族認同感
為了剖析新加坡的國家身份認同,研究也探討民眾認為外來移民應具備哪些價值觀,以便更順利地融入本地社會。
較多受訪者看重的是尊重法律、互相包容和多元種族等,而自我實現和言論自由等則相對不受重視,說明新加坡人的國家身份認同傾向於集體主義,並且把社會凝聚力和穩定擺在個人關注事項之上。

總體而言,研究顯示新加坡人的國家自豪感和身份認同感處於健康水平。
新加坡的種族人口結構
01 華族
華族是新加坡最大的族群,大約占全國人口的四分之三。因此,華族文化在新加坡的方方面面都占據著突出地位,從語言和食物到娛樂和節日,莫不如是。
大多數華族來自中國的福建和廣東等南方各省。來自閩南語和潮州話方言區的華族人數最多,其次是來自粵語區、海南話方言區和其他少數方言區的華族。
如今,新加坡華族在社會各個領域都表現突出,從政治和商業圈到運動和娛樂,各層面都有他們的身影。
02 歐亞族
生活在新加坡的歐亞族人雖然人數少,但影響力深遠,是展現東西方在這裡融匯共生的一個鮮活的縮影。
歐亞族人融合了歐洲人和亞洲人的血統,自從十九世紀初就開始在新加坡生活。
大多數新加坡歐亞族人的歐洲祖先是葡萄牙人、荷蘭人或英國人,而他們的亞洲祖先則是中國人、馬來人或印度人。
第一批歐亞族人是在1819年英國人建立新加坡之後的幾年間來到這裡的,主要來自檳榔嶼和馬六甲。

矗立的四座高樓代表著新加坡的四個名族
03 印度族
印度族是新加坡的第三大族群,而且新加坡的印度族是海外印度族人數最多的族群之一。
自1819年英國人在新加坡定居以來,許多印度族人從印度南部來到這裡。
新加坡約有60%的印度族居民都是淡米爾人的後代,新加坡一半以上的印度族裔居民都信奉興都教。
04 馬來族
在最早來到新加坡的定居者中,馬來族是第二大族群。因此,他們的文化也影響了後來到達這裡的其他族群。
新加坡馬來族人最早來自周邊地區,包括印度尼西亞群島中的爪哇島和巴韋安島,以及馬來半島。

新加坡各名族的孩童
大多數馬來族人都是穆斯林,他們的主要節日是開齋節和哈芝節,這也是緊密團結的馬來族人齊聚一堂,以豐富多彩的活動慶祝他們的文化與宗教傳統的重要節日。
05 土生華人
土生華人展現出新加坡多元文化交融的獨特魅力。土生華人是指華族或印度族男性與當地馬來族或印尼女性聯姻而產生的後代,土生華人遍布東南亞各地。
新加坡土生華人(也稱為海峽僑生)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5世紀的馬六甲,當時土生華人的祖先是那些與當地馬來族女性通婚的華族商人。
儘管許多海峽僑生逐漸融入到更廣大的華族社群中,但他們仍然保持著獨特的文化特徵,最顯著的就是他們的飲食和傳統服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