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教育+西式教育=新式教育,將分數與能力完美結合
很多父母會覺得中國的應試教育機制有它的優勢,同時又希望孩子可以接受能力更好的優質國際教育體系。
徘徊在分數與能力之間,很難做出選擇,如果能兩者兼顧最好,而新加坡教育體系就是完美解決這道難題的最佳答案。

分數:敲開名校的開門磚
了解新加坡教育體系的家長都知道,新加坡遵循的是精英教育與人才立國的思想,使用分流制度代替自動升學制度。這就讓新加坡學生從小學的時候就知道,分數是他們能敲開名校的開門磚,一分之差,可能就會導致自己與名校擦肩而過。
不同於中國學生只需要面對中考和高考,新加坡學生在他們的學習生涯中會面對三次重要考試,分別是小六會考(PSLE)、O水準和A水準考試。每一次考試都是一次分流,不同的學生按照成績分流到不同的學校。成績特別好的學生就能享受更優質的教育資源。

例如,在小六會考中,新加坡前10%的學生可以進入直通車學校,他們能跳過O考直接進入初級學院。這類學生等於坐上了名校直通車。不過競爭也是相當的激烈,想要保證自己可以順利跳過O考,他們在學校的成績排名就要一直保持得非常優秀。當他們在學校的成績排名倒數後20,就會被要求參加O考。
在這樣嚴苛的標準下,新加坡的確選拔出了不少精英為本國效力。
雖然分流制度很殘酷,也經常被人詬病,但是新加坡的教育體系平等的對待每一個學生。你在學習上付出了多少辛苦與努力,就能得到多少回報。

因此,新加坡的教育體系跟國內許多家長的看法都不謀而合。他們慕名而來,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在新加坡得到最好的教育。
能力:孩子的個性教育得到尊重
新加坡從小學就開始對學生進行分流,但是它同樣也強調了對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小學生從小三就可以開始上CCA,像藝術體操、競技體操、游泳、桌球、羽毛球、籃球等運動類項目;繪畫、鋼琴、小提琴、舞蹈、芭蕾等藝術類興趣班;以及合唱團、舞蹈隊、交響樂團、舞台劇等團體類活動,全方位開拓孩子的潛能和天賦。
不管是新加坡公立學校還是國際學校,學校都會安排豐富的CCA從小開始培養學生們的興趣愛好。新加坡的教育體系不只是分數至上,素質教育同樣也要給學生安排上。
而且,新加坡本身就是採用的英制教育體系,其教育體系有利於每個學生循序漸進地發展自己獨特的天賦和興趣。學校以啟發和引導為主,激發學生的思考能力,自我學習管理能力,語言溝通技巧,活動組織能力,社會認知和全球視野等等。
新加坡教育體系重視對每個學生的全面培養,提倡孩子全面發展的重要性。就像新加坡的數學教材,並不推崇死記硬背和題海戰術,它注重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建立,注重解題思路而不是數學公式的套用,啟發孩子的發散性思維。通過數學這門課程,讓學生掌握邏輯思維、分類歸納、空間想像和統計,而不只是單純地算得快、算得准這類計算器都能辦得到的事情。

新加坡的教育體系真正地做到了中西融合,既吸取了西方教育系統的長處,興趣導向和批判性思維;又保留了東方傳統的優點,紮實的基礎和學科深度。這樣的教育方式對中國學生真的十分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