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局長Ravi Menon周二在接受彭博新聞採訪時說:「我們不應試圖創造一個極其寬鬆的監管環境,來吸引這類業務。我們正在嘗試要做的是將銀行和加密貨幣金融科技創業公司聯合起來,看看他們是否能達成某種共識。」

新加坡一直在努力發展其金融技術產業,以此作為創造就業機會和實現經濟多元化的一種方式,同時對加密貨幣行業的交易所和其他方面採取謹慎態度。一些加密公司抱怨說,監管真空阻礙了他們的新加坡業務,因為他們無法開設或關閉本地銀行帳戶。
「這項業務的性質有點不同,因此銀行可能需要採用其他方式來建立真正的規則,」Menon說。「我希望我們能夠將思想集中在一起,以便我們能夠克服這個障礙。 」
然而,他警告說,加密行業的許多方面對投資者而言仍然模糊不清,因此本地金融公司謹慎行事是正確的。「其中一些活動確實非常不透明,我不會責怪銀行不開帳戶,」他說。
由於擔心在洗錢和金融犯罪中使用數字硬幣,世界各地的貸款人往往不再向加密公司提供服務。
新加坡的加密監管體系介於日本和中國之間,日本採取了歡迎的態度,而中國已經對交易所和ICO實行徹底禁令。今年吸引新加坡的是日本社交巨頭Line和經營韓國加密貨幣交易所Upbit的Dunamu。根據Bitbox發言人的說法,Line在7月開始進行Bitbox交易,前兩個月的交易量已超過100億美元。
日本模式
Menon說,新加坡沒有計劃為加密交易所引入類似於日本的許可系統。目前已有十幾家交易所在日本金融服務機構註冊,還有更多在等待批准,該規定使獲得許可證的公司更容易獲得銀行服務。
根據Menon的說法,出於監管的目的,新加坡將加密貨幣活動分為三類。第一類被稱為公用事業代幣,用於區塊鏈技術,支付計算服務,幾乎不需要任何監管。
他說,第二類涉及具有證券特徵的數字代幣,受證券和期貨法律管轄。事實上,很少有ICO越過該邊界。「如果他們這樣做,那麼SFA的全部權重將落在他們身上,這實際上會使他們的大多數商業模式變得不可行。所以他們大多數人都會小心翼翼地避開這條線,」梅農說。
今年5月,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表示,它已警告八家未具名的加密貨幣交易所,他們不應在未經批准的情況下促進證券或期貨合約的代幣交易。
有趣的模型
第三類涉及像比特幣這樣的支付代幣,由於價格波動,Menon稱其為「高風險」。然而,他從監管角度說,MAS是相對寬鬆的,前提是ICO與證券不同。
「如果他們不是證券,那麼我們就沒有問題。我們已經看到了很多與證券無關的ICO活動,」他說。「並且有很多有趣的商業模式試圖以有趣的方式籌集資金,只要消費者清楚這些方式,我們是沒有問題的。」Menon表示,他在監管該行業時的主要關注點是確保消費者保護並防止洗錢。但他表示,MAS應該監管的經濟領域是有限的。
「人們可以投資許多非常愚蠢和可疑的事情。你不能指望政府或監管機構對人們的投資方式進行監管,」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