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統計局數據顯示,包括不含工作人士的住戶在內,本地居民住戶每名成員去年平均透過津貼、回扣和補助券等政府轉移獲得4494元。
這當中,一房式和二房式組屋居民住戶每名成員平均獲得1萬零347元,比其他房型的多超過一倍。
根據統計局昨天發布的《2018年住戶收入主要趨勢》,本地居民住戶每名成員去年透過政府轉移(government transfer)平均獲得的4494元,比前年的4503元稍微少一些。

該局指出,本地居民住戶去年透過「新加坡共享增長花紅」、更高的消費稅補助券——水電費回扣及服務與雜費(S&CC)回扣獲得額外政府轉移。
政府前年發放的一次性津貼與資助等政府轉移,例如:消費稅補助券—特別現金補助、所得稅回扣和國民服役50周年(NS50)補助券去年停止發放。終身健保(MediShield Life)過渡津貼也減少。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亞洲競爭力研究所所長陳企業博士指出,與高收入住戶相比,低收入住戶的技能相對較低,收入自然也無法相提並論。他認為,政府透過各類政府轉移來緩和貧富懸殊問題是對的舉措。
但除了透過政府轉移協助低收入住戶,陳企業認為,政府也可透過支持和提倡區域貿易協定、提升本地作為物流和金融中心的地位,以及透過中國、印度等國的城鎮化發展尋找商機,讓新加坡變得更國際化,也加強我國經濟發展。
如此三管齊下採取藍海政策,未雨綢繆,增強我國經濟實力,就有助減緩危機來臨時我國受影響的幅度。這樣就可減低宏觀因素對本地低收入住戶帶來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