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承載百年歷史的照片背後,有著數不盡的宮廷過往與家國變遷。帝王將相,后妃宮女,一個個最後王朝的複雜面孔;宮殿園林,壇廟陵寢,一座座經霜歷雪的不朽建築;官辦工廠,西式學堂,一曲曲篳路藍縷的自強凱歌。本次講座以故宮博物院藏歷史照片為考察線索,通過對人、建築、歷史的梳理,展現19-20世紀紫禁城視域下跌宕起伏的清代宮廷史與中國近代史。
主講人:王志偉
故宮出版社宮廷歷史編輯室主任
中國文物學會文博出版傳媒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
故宮博物院不但擁有超過9000餘間明清古建築,還有超過187萬件文物藏品。歷史照片作為故宮博物院非常特殊的一類文物,反映了紫禁城內外近一百年的時代變遷。
故宮博物院院藏歷史照片主要由照片和底片構成。其中,照片分為蛋白照片、銀鹽照片、明膠相紙;底片分為玻璃干板、明膠干板、膠片卷片,總數接近46000張。就目前研究來看,院藏最古老的照片拍攝於1863年。歷史上,成熟攝影術誕生於1839年,僅僅24年後,攝影術就進入了紫禁城。
就照片的拍攝內容而言,院藏老照片主要分為文物、建築、人物、近代史、故宮博物院史5大類。

北海西天梵境,攝於20世紀初。此片為手工著色照片。
文物類照片方面,故宮博物院建院後,出於保存、研究、宣傳之目的,購進了當時比較先進的攝影設備,陸續對院藏珍貴文物進行拍照整理。其中相當一部分發表在了《故宮周刊》《故宮月刊》等院辦刊物上。1933年文物南遷後,很多重要文物雖然漂泊在外,但它們的標準「寫真」仍然留在故宮中。這為今後文物的回歸查核及研究提供了極大便利。
經整理髮現,故宮現存表現各種材質、工藝的文物照片光玻璃底片一項就有24000張以上,占故宮歷史照片收藏總數的52%,說明民國以來故宮人對院藏文物拍攝的重視程度。
建築類照片,主要包括了紫禁城、西苑三海、壇廟、陵寢等皇家建築照片。其中一些建筑後來或經過了拆改變遷,或被焚毀破壞,只能憑藉一紙照片展示舊時風貌。從這一點來看,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建築類照片就顯得彌足珍貴了。

紫禁城延春閣,攝於1922年。照片拍攝後不久,此建築被大火焚毀。2004年原址復建時,此照片成為重要參考之一。

1925年神武門故宮門匾。此門匾為故宮博物院第一任理事長李煜瀛先生用大抓筆手書,五個顏體大字蒼勁有力。今天神武門上「故宮博物院」五個字為郭沫若先生題寫。

民國時期故宮博物院書畫展廳原狀照,攝於1925年至1933年。照片中間懸掛之畫軸為清宮描繪圓明園福海風光的《十二禁禦圖》,此圖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故宮博物院同順齋鐘錶儀器展廳原狀照,攝於1925年至1933年。有趣的是,照片中尚可見到牆上掛著婉容和溥儀弟妹的合影。
人物類照片方面,故宮院藏照片不但包括晚清皇室成員、大 小官吏、太監宮女,還有民國北洋軍閥、名人政要和外國友人。其中尤以慈禧太后的數百幀高清晰影像和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一批遜清皇室照片最具特色。

醇郡王奕譞及侍衛像,攝於1863年,奕譞時年24歲。這張照片是故宮博物院現存最古老的照片,照片上題詩為奕譞親筆。

這就是懸掛於同順齋牆上的婉容與溥儀弟妹合影,攝於1922年。
近代史照片方面,故宮博物院收藏了一批19世紀中後期以來,尤其是洋務運動過程中開辦的官辦工廠照片。它們或為軍需,或為民用,再現了近代洋務派「師夷長技」的歷史情景。開辦工廠就要購買機器,為了學習操作這些「洋傢伙」,各地新式學堂拔地而起,同樣留下了不少照片。
辦工廠、開學堂的同時,在「自強求富」的口號下,中國的軍事近代化也被逐步提上日程,故宮還收藏有一批反映北洋海軍和新建陸軍的歷史照片。此外,諸如京張鐵路等一類表現近代中國交通運輸情況的歷史照片,故宮中也有收藏。總之,故宮博物院的近代史照片,從不同角度向世人展現了中國人在將國家引向近代化過程中進行的艱苦卓絕的探索。
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在紫禁城內廷宣告成立。從此以後,昔日的皇宮禁地向人民大眾開放,曾經皇室私有的中華寶藏也終於奉還於民。故宮博物院的歷史照片中,有相當一部分拍攝於1925年至1949年之間,從中我們可以一睹紫禁城開放為博物館的早期形象。當時的展陳環境、文物狀態、人員往來、社會活動等情況,均能通過照片一一辨識。
文章來源:北京日報
3月28日,王志偉將走進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帶來《故宮博物院藏歷史照片的整理、研究與出版》專題講座,歡迎感興趣的朋友報名參加,活動信息:
時間
3月28日 19:00-21:00
地點
中國文化中心四樓劇場
報名方式

識別二維碼報名
主辦單位
新加坡國家古蹟研究中心
聯辦單位
中國文化中心
支持單位
新加坡國家文物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