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福康寧中心觀賞「開埠200年展覽」後,漫步下山,勾起一些昔日記憶。

從前大家都叫福康寧山為「皇家山」,半個世紀前的皇家山是熱門的觀光景點,大人在星期天或假日不必工作,會帶小孩到皇家山走走、拍照留念。 山頂的視野遼闊,不論是遠眺或俯視,周遭景色盡收眼底。山上有天然叢林,可尋幽探秘,也可漫步在小徑上,觀賞各種熱帶花草樹木,呼吸新鮮空氣。 累了,可坐在山坡的木椅子上休息,欣賞由不同種類與顏色的花草修剪而成的美麗花鐘,這是那年代人們簡單的視覺享受。
國家劇場提供藝術養分

姐弟留影國家劇場前。 來到皇家山,最難忘的是以前的文化地標國家劇場。由五個菱形紅色磚牆組成的劇場外觀,配上前面半月形的白色噴水池,是國內外遊客到此一游,必定拍照的背景。
劇場是依山而建的半露天建築,當初興建的龐大經費,是向熱心的社會大眾籌款的。劇場於1963年8月8日隆重開幕後,各國團體陸續來表演,呈獻各種精彩節目。因此,劇場承載建國與立國兩代新加坡人美好的回憶。
我高中畢業後出來工作,開始有錢買票觀賞演出。後來同學在娛樂機構工作,她常有免費門票找我結伴觀賞。我們看過嚴肅的文藝表演與話劇、流行歌曲大匯演,華樂、交響樂、芭蕾舞與傳統戲曲演出等,總之,古今中外的演出都照看不誤,可說是劇場常客。
我珍惜機會工余看一流團體表演,沒料到被一「紅毛派」同事譏笑我附庸風雅。其實,她有所不知,國家劇場是我和同學接觸、觀賞與吸收文化藝術滋養的重要舞台,它提高我們的鑑賞力與累積文化素養,讓我們的精神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姿。
可惜由於結構不安全,國家劇場在1986年被拆除了。那天在山腳的草坪看見一個菱形站牌,由文物局豎立的,上面有劇場的照片與文字說明。我流連在站牌前,緬懷逝去的文化地標與無悔的青春歲月。
夢幻水族館

范克里夫水族館是小朋友們的夢幻樂園。 國家劇場旁邊是范克里夫水族館。它以早期僑居新加坡的荷蘭人范克里夫(Karl Willem Benjamin van Kleef)命名紀念,因水族館是從他捐贈的遺產撥款興建與維持的。水族館在1955年開幕,是我國第一個公共水族館。
記得第一次到水族館是由小學老師帶隊,全班30多個小蘿蔔頭興高采烈去參觀。從陽光燦爛的室外進入燈光幽暗的館內,好像變成夜晚,有一種神秘感。大家開始安靜走動,後來覺得新奇,就七嘴八舌問老師各種魚類的名稱。
除了漂亮的魚兒在水箱中游來游去,也有各種水中生物,如章魚、螃蟹、蝦類、水母與珊瑚礁等吸引眼球。水族館內夢幻般的氛圍,加上難得的冷氣設備,仿佛置身清涼的藍色水底世界,樂而忘返。
後來就讀於島國東部的中學,我們偶爾會搭巴士來水族館。每次付幾毛錢進入涼爽的館內,立刻跟外面車水馬龍的喧鬧世界隔開;感覺能在美麗的海底世界閒逛,在那個不太多地方可消暑的年代,是一種莫大的享受。
歲月飛逝,水族館因無法跟新的景點競爭在1996年關閉,建築物則在1998被拆除。
舊禧街警察局訪「馬達」叔叔

舊禧街警察局為新古典主義建築。 從水族館往禧街方向走,在里峇峇利路與禧街交界處的建築物是舊禧街警察局。
一天傍晚,阿姨帶我去探望她做「馬達」(警察)的男友,他住在這個警察局的宿舍。我那時覺得這「馬達厝」(警察局)好大好雄偉,馬達叔叔一定很嚴肅,沒想到他不但為人親切,還很會說笑話逗人。
他是馬來西亞華人,為了成為新加坡公民與警察部隊簽約,必須服務若干年方可入籍。我因而知道,原來每天在學校念信約「我們是新加坡公民」不是理所當然的事。
我們參觀這樓高六層的建築物,看見有許多窗戶、陽台、圓柱與拱廊等;庭院中間是個大空地,警察們會在那裡步操與訓練。我後來知道警察局建於1934年,是盛行於英國30年代的建築風格,叫新古典主義,特色是建築構圖美麗,容易喚起人們的情感。
天色轉暗後,他問阿姨要不要去看免費表演。我們尾隨他到後面的山坡,發現已經有人坐在那裡;原來山坡就在國家劇場後面,從這裡可觀看場內的演出。看他跟一些人頻打招呼,簡直是一幅難得的警民同樂圖。我們在蟲鳴樹影下觀看了一會兒,由於蚊子叮人,阿姨說夜深回家吧。
後來警察叔叔成為姨丈,他雖然是長輩,我們之間卻沒有代溝,大家相處就像朋友一樣親切自然。姨丈入籍後繼續在警界服務,我們從他那裡了解警察生活的甜酸苦辣。
可惜後來他在一場車禍意外中身亡,留下兩個年幼小孩。不幸中大幸的是各種保險賠償金、公積金儲蓄與警隊的撫恤金等加起來,也足夠兩個孩子節儉生活與讀書。這讓他老家的親人在悲傷之餘感到欣慰,認為島國制度健全,至少孫子沒有經濟上的後顧之憂。
現在,每次經過那窗戶色彩繽紛的舊禧街警察局,我都會記起姨丈的音容笑貌,仿佛他從未離開,只是像往常一樣開著警車出去巡邏,默默守護這個城市的安全。
作者:華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