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家長詢問小編,把孩子送去新加坡讀小學究竟有什麼好處,這個問題我們還是得從新加坡學制開始說起。
新加坡大概有百多兩百所小學,學校周圍兩公里之內的孩子,原則上都能進那所學校。
小學的設施都不錯,一應俱全。老師的素質也比較平均,老師的分配也是按距離的,老師住在哪裡,通常就會被分到住家附近兩公里方圓的某所學校。

從前新加坡教育資源缺乏的時候,實行兩班制。也就是一部分孩子上午上學,另一部分下午上學,共用教室和其它設施。
一般上午班是7:30左右到下午13:30左右,下午班則是13:30到18:30左右,各個學校在作息時間上稍有差別,但最多半個小時。通常高年級孩子是上午班,低年級下午上學,小娃娃就不用早起。
也有學校是二、四、六年級上午,一、三、五年級下午。近年來,兩班制的學校在逐漸減少,教育部的目標是到2016年以後,所有的學校都實行單班制。
新加坡的教育體系,多年來的目標(簡言之)是「為社會培養有用的公民」。不過這個「有用」的定義,隨著時代有變遷。從前也許是做個好的工人,眼下卻是能夠適應全球化的環境。
一直以來,這個國家的領導人都非常警醒自己沒有資源,唯一能抓的是人力資源,所以對教育很重視,務必做到能培養多少就培養多少,儘量把最好的資源放在最好的人才身上。
這樣做,基本上是對的,但是有一些副作用。

一方面,新加坡的基礎教育還算紮實,人民總體上務實耐勞,誠實勤懇,出色的人才雖然不多,特別差的人渣倒也不見泛上來。上一屆大選也顯示新加坡人雖然稱不上伶牙俐齒聰明機變,但是民眾的頭腦其實很清楚。我覺得這是教育的一個成就。
另一方面,追求效率最大化的弊端也存在,問題主要在於人才的遴選機制啟動得太早。詳情是這樣:這裡還實行一種叫做小四分流的制度。做法是在小四的時候進行一場全國性考試,根據成績把學生分成三個等級,然後在小五小六時分別對待,成績最差的一小部分學生(大約2-3%)得到的教育資源明顯減少。
但他們不會降級,還是一年一年讀上去,只是學校對他們要求降低,他們學的東西也比較少。這個制度實行了很多年,給很多人留下永久性的傷害。因為在十歲的時候就被權威貼上差生的標籤,並被剝奪進一步學習的機會,對一個人的一生當然會產生非常深遠的影響。
這部分學生人數雖然不多,他們長大以後也不是一定沒有出息,也有中學和高中可以讀,但是分流制度的殘忍不容否認。而且這樣一種機制,更主要的作用是使得孩子、老師和家長一刻也不敢放鬆,一上學就拚命要爭上游。因為掉隊的後果很嚴重。
小六會考,顧名思義,就是畢業時的全國大考。這場考試決定孩子進什麼中學。新加坡的中學,硬體方面都不差的,但是因為按照成績收生,生源差別很大,於是就有名校和普通學校之分(小學也有所謂名校,但那是家長的口碑,並不是正式的排名),兩者的師資和校風差別很大。

總的來說,新加坡的教育體制是一種追求效率的培養選拔人才的過程,不斷把學生進行比較,然後把他們放在體制認為是合適的地方繼續受教,得到不同的資源。在這個體制里,孩子掉隊的後果的確很嚴重。當然如果孩子一開始掉隊,後來追上去了,那麼在中學階段還是有機會的。只是這樣的孩子很少。
如果家長們想把孩子送出去讀書,要想清楚幾個問題:
我為什麼要把孩子送出去?
我想讓孩子受到怎樣的教育?
我想讓孩子成為怎樣的人?
新加坡能不能滿足我的要求?
我的家庭能否經受這樣一種改變?
那麼,孩子在這裡讀書的好處是:
第一,雖然有會考的壓力,不過平時孩子的功課還是比國內少,尤其是小五以前。而且因為上學時間是半天,孩子還有半天時間玩或者做其它事情。當然有些家長要把孩子灌飽,給他上各種班,那是他自己的選擇。家長也完全可以不折騰孩子。
第二,孩子可以融入英文環境,比較全面地接觸西方文化,以後的路比較寬。
第三,學校相當重視課外的活動,鼓勵孩子發展興趣愛好。
這已經制度化了。考試雖然重要,但的的確確不是唯一重要的。這裡的老師常會抱怨這個那個活動干擾了教學,可是抱怨歸抱怨,老師們其實都支持孩子們除了考試和文化課還應該做別的事情。
第四,這裡的社會風氣比較好,價值觀相對比較穩定,對孩子的保護也比較周全。

說完了好處,說一說不那麼好的方面。
如果是讀小學的話,不要等小五小六了才動這個腦筋。來得越早越好。因為國內的孩子來讀小學,學校一般會讓孩子降一級,補英文。
本來該讀五年級的孩子,過來之後要跟四年級的孩子一起上課玩耍。孩子除了英文之外,其它科目都學得比本地孩子深而快,心智也比較成熟,你讓他一直跟比他小的孩子呆在一起,未必是福。
上面說了學習壓力的事兒。這個事兒還有另外一面。華人的性子到哪兒都一樣。到哪兒都要出人頭地,要面子要里子,所以壓力的大小,要看家長能不能看見孩子的成績不是名列前茅也沉得住氣。
國內的孩子出去了,當然更要把書讀好,不然豈不是白來,辛苦了幾年結果上了個鄰里普通中學,那還不如在國內讀書。結果家長只有更緊張。
這種高壓環境下,你能頂住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