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無證據顯示變異病毒專攻孩童
《海峽時報》5月22日一篇報道引述本地多位專家稱,B.1.617「印度變異病毒株」並不專攻孩童。
臨床微生物學與傳染病學亞太學會會長淡馬亞教授(Paul Tambyah)說,過去兩周出現多起學生感染,主要是環境感染,包括補習中心和校車所形成的兩個大型感染群所導致。
他說,目前並無證據證明B.1.617(俗稱「印度變異病毒」)比原始病毒更容易感染孩童。
他舉例說明,印度的第一波和第二波感染,孩童感染的比例是一樣的。

(示意圖,圖源:Freepik)
新加坡國立大學楊潞齡醫學院微生物學和免疫學系副教授阿隆索(Sylvie Alonso)說,B.1.617病毒株傳播力比原始病毒大,對各個年齡層沒有差異。
新加坡國立大學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許勵揚指出,18歲以下青少年轉為重症的風險比成人低。
他說,一歲以下嬰兒和有慢性病如糖尿病、慢性肺病的青少年仍可能轉為重症。新加坡目前未出現此類病例。
不過,孩童肯定還是有風險。
其中一個風險就是孩童不太會正確佩戴口罩,往往也不注意保持安全距離。
因此,來自不同學校的孩童聚集在補習中心、增益課程中心、遊樂場所,傳播的風險就提高了。
而且,儘管孩童很可能是無症狀感染,但他們很有可能不自覺攜帶並傳播病毒,如果傳播給家裡的高風險個體如病人或老年人,就有可能導致後者感染並轉入重症。
因此,對青少年進行疫苗接種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減少他們傳播病毒的可能性,保護與青少年有接觸的高風險群體,淡馬亞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