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地一項調查顯示,年長、教育程度較低及家庭收入較低者,比其他群體更難以辨別所接受的資訊是否為假信息。
由於年長者更易掉入假信息陷阱並且更輕易轉發這些假信息,研究團隊建議應針對不同群體量身定製不同的計劃,如通過現有的數碼樂齡計劃,加強年長者辨別假信息的能力,甚至可與精通數碼技能的年長者合作,讓他們成為朋友圈中的可靠信息來源。
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新加坡政策研究所(IPS)昨天(2月23日)發布《新加坡人與假信息第二與第三階段研究——免疫與干預》研究結果,再次證實公眾對假信息的接受程度與年齡及社會經濟背景有關。
研究團隊在2020年12月發布的第一階段調查結果顯示,每10人中有近六人常接觸並相信以文字或圖片形式呈現的假信息。當中,年長者以及一房至三房式組屋住戶這兩個群體,更容易落入錯誤信息的陷阱。
第二與第三階段的研究則分別訪問50名及逾1000名本地居民,了解他們如何查證假信息,以及國家圖書館管理局推出的信息素養醒覺運動(S.U.R.E.)的有效性。
「S.U.R.E.」是「來源」(Source)、「理解」(Understand)、「研究」(Research)和「評估」(Evaluate)的英文縮寫。在收到任何新聞資訊時,公眾可採取這四個步驟來判斷內容究竟是否可靠,以制止假新聞的傳播。
2020年11月至2021年1月進行的第三階段研究,將1015名受訪者分成三組,讓他們分別觀看講解何為「S.U.R.E.」的演示文稿(PowerPoint)、信息圖表及視頻,並調查他們之後是否能善用這四個技巧,辨別網絡上的假信息。
領導三人研究團隊的高級研究員孫婉婷指出,儘管九成的受訪者認為,通過不同方式呈現的「S.U.R.E.」內容,皆清晰易懂,但只有近三分之二(62.5%)的受訪者同意或強烈同意,他們有信心可以區分真假信息。
研究結果也顯示,若與年輕及中年受訪者相比,年長者較無法將「S.U.R.E.」技巧應用在日常生活中,而教育程度較高、住在私宅及每月家庭收入超過全國中位數的受訪者,則更能準確記得「S.U.R.E.」所傳授的內容。
「由於每個人辨別假信息的能力不同,因此我們須要針對不同群體制定不同的計劃,那些比較年輕或更具備這些技能者,可為他們提供更高階的信息素養計劃,至於仍在掙扎者,我們須要強化內容,並且以更有共鳴的方式傳遞出去。」
孫婉婷說,長達一年半的三階段研究,讓團隊深入了解本地假信息的現象並提出建議,短期內除了可改善「S.U.R.E.」的呈現方式和內容,未來也可推出針對性的信息素養計劃;長期而言,則可致力提升本地信息生態系統,進一步與值得信賴的媒體和媒體科技平台合作,共同打擊假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