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護聯中心推出新框架,加快社區護理領域的組織採納數碼解決方案的步伐。
護聯中心推出新框架,加快社區護理領域的組織採納數碼解決方案的步伐。
這個在年度社區護理工作計劃研討會上正式推出的新框架名為社區護理數碼化轉型計劃,目的是提升這個領域的數碼化轉型、提高生產力和工作滿意度,從而更好地為年長者和有需要的人士提供支援。
在計劃下,社區護理組織將獲得總額1800萬元的資助,協助它們採納數碼科技、制定明確的數碼路線圖、建立數碼能力以提升效率。這些組織也能接受相關諮詢並為管理層和員工提供培訓。
為進一步提高這個領域的生產力,護聯中心也同衛生部和衛生部控股合作,在指定療養院推行涵蓋科技採納、基礎設施設計、改善程序的項目。其中包括探討使用自主移動機器人來簡化派發床單、食物、藥物等工作流程的好處。
另外,護聯中心去年4月和9月,在四個不同的社區護理組織試行的工作重新設計計劃,共有43名職員參與。護聯中心和衛生部下個月將在另外8個組織展開第二階段的測試。
機器人德希,伴隨光明山修身院的年長者一起唱歌做運動,惟妙惟肖的言談舉止令人稱奇。院方表示,機器人除了有助減緩人力吃緊問題,也能幫助患有失智症和認知障礙的長者,加強社交能力。
光明山修身院執行總裁鍾抒君說:「德希很有耐心,而且很有愛心,因為她是個機器人,她不會發脾氣,所以對老人家來說,她們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能夠很自由地跟德希,好像一個平常人一樣暢聊,參與更多運動和活動。」
為防止失智症患者在四處遊蕩時走失或離開指定範圍,宏茂橋仁慈療養院在患者的衣服內縫入射頻標籤,藉助智能地理圍欄系統在病患走失後及時找到他們。
仁慈宏茂橋療養院總監張麗芳說:「職員會通過平板螢幕鎖定走失院友的所在地,並快速將他們帶回住所,整個過程耗時少過十分鐘,沒有這個系統有時會超過兩個鐘頭。」
人力短缺是社區護理機構面對的最棘手問題之一。護聯中心除了藉助數碼科技,為職員簡化部分工作流程,也通過工作重新設計計劃,創造具有更高價值的護理工作,提升員工工作的滿意度。
為確保社區護理業的員工薪資具競爭力,政府在這三年投入約2億9000萬元提升員工薪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