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電價又雙叒漲了,這可是連續第5季度上漲,並且漲到了2015年以來的最高點!
有人可能對電價上漲沒什麼感覺,一個月也就多交幾塊錢。不過,有人則大呼「漲了4倍」、交不起電費」、「無法生存」、「根本是逼我們關門的」... 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以下是網友laughing gor向《新加坡眼》的爆料:
我公司兩個unit,這是其中一個unit的電費,之前每個月7000多,上個月直接2萬6000多新幣!
以前我跟ugs簽的2年合同,電費是0.17全部包到完,12月UGS突然宣布倒閉,直接把我們轉到了SP新能源集團,結果SP的電費來了就是這樣:

我們試圖找別的能源公司簽合約,但是沒有公司要簽,都講要等4月過後再看。
所以我們現在只能 選SP。你看得到,SP的電上個月0.5674 還要++, 等於差不多0.7了。
我以前兩間unit電費加起來每個月1萬1,上個月4萬多!
我的朋友也是一樣,他有6個unit,這個月收到SP電費單,每個unit的價格都不一樣,從0.6多到0.79多,更離譜。
現在這麼高的電費已經引起我們製造業騷亂了,很多公司準備要找議員。
電費交不起,要給SP押金1萬,電費4萬,我們還怎麼生存?如果這樣持續幾個月,根本是逼我們關門的... 其他網友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我這邊食閣也是,之前3毛6現在直接7毛8,漲了一倍多」
一邊「發錢」;一邊「暴漲」。最後,「錢哪裡來的回哪裡去」……
「都停業,價格就跌了」
「聽說電費漲了,我都不敢開空調了,在新加坡不開空調的日子你懂的,結果呢?跟開空調的日子電費一樣的,我也是服了。什麼都漲,不知道要省哪一頭。」
電價上漲,看似簡單的問題背後可是涉及民生、能源、國際、環境等一系列大㚐𡘙問題。 電費居高不下 ,且漲勢已定
疫情期間很多新加坡家庭來說每月電費帳單上漲不少,有的甚至是疫情前的兩倍。電費帳單為何高呢?
其一,居家辦公、上網課、自己做飯等一系列改變讓我們宅家的時間變得前所未有的長。宅家久了,自然而然用電量就高。
其二,重要原因就是電力價格的上漲。2021年12月30日,新加坡能源集團發布公告:2022年第一季度電費從去年一季度的22.21分錢/kWh上調至27.22分錢/kWh(含稅),上漲了23%。
另外,自2021年10月13日以來,12家電力零售商中的4家相繼宣布退出市場,1家已停止接受新客戶。要知道,新加坡零售電力市場是2018年11月才正式開放的,這才短短三年不到,市場已發生巨變。
受幾家退市電力零售商影響的消費者,可以轉回新能源集團,也可以選擇其他還在運營的零售電力商,不過價格肯定要比以前高了。對於暫時不受影響的消費者,在現有合同到期後,新合同的電價也會調高。
目前零售電力「固定價格套餐」,報價都已經高於25分錢/kWh,2021年上半年的時候還可以看到很多低於20分錢/kWh的套餐。

(零售電力價格)
不僅如此,電價上漲是各行各業都需要面對的,工廠、商場、超市、餐館等等。這些企業的運營成本上升,必然導致其產品或服務的價格上漲。
政府補助應對和消減電價上漲壓力
電力是關於所有人的民生大問題,因此新加坡財政部在2022年1月1日宣布,近95萬戶住在組屋的家庭將在1月份獲得政府發出的消費稅補助券–水電費回扣(U-Save)。

用電量大的個人或商戶受到電價上漲的影響比較大。因此,能源市場管理局還推出新措施,協助大型消費者降低電力價格波動的風險,保障電力供應。在這項輔助計劃下,用電量大的消費者可以和Geneco、勝科電力以及聖諾哥能源供應這3家電力零售商在2022年1月份簽訂為期一個月的固定價格套餐,從中受惠。
新加坡的電從哪裡來?
新加坡沒有水能、煤炭、石油石化、風能這些天然資源,你有沒有想過每時每刻用的電從哪來?

(新加坡電力產業的上下游結構)
新加坡電力產業的最下游是終端電力消費者,比如家庭用電;我們普通家庭用電是以零售電價向電力零售商購買的,零售商包括SP新能源集團以及開放市場上的其他公司;電力零售商需要從電網公司以批發價格買電;電網公司的電則是從發電廠購買的。
那新加坡靠什麼能源發電呢?答案是天然氣。

(圖源:EMA網站)
自2014年以來,天然氣一直占據新加坡發電燃料的95%以上,其他小部分則是石油、煤炭、太陽能等。天然氣被認為是最乾淨的化石能源,比煤炭、重油等排出的二氧化碳少了70%。
不過新加坡自然資源匱乏,哪裡來的天然氣呢?
是從馬來西亞和印尼等鄰國買來的。
早前,新加坡的天然氣主要來自鄰國印尼及馬國的管道輸送。2013年成立了新加坡液化天然氣公司(Singapore LNG Corporation,簡稱SLNG),使新加坡能夠從更多國家進口天然氣。
成立天然氣公司,政府其實也有意把新加坡發展為區域內的液化天然氣貿易樞紐,在拓展貿易的同時,增加本地的能源儲備。

(圖源:SLNG網站)
能源市場發生巨變
2021年10月16日,能源局發布文告指出,全球範圍內現貨液化天然氣價格大幅上漲,加上新加坡國內經濟增長對電力需求增加,以及印度尼西亞的管道天然氣供應減少等多重因素,導致本地電力批發價大幅上漲。

(新加坡電力批發價)
2021年10月27日平均電力批發價為每兆瓦時485.49新元,這比去年10月份的平均平均電力批發價每兆瓦時67.4新元,高出整整6倍多。而在2021年10月前,平均電力批發價已經多次出現飆漲。
平均電力批發價的上漲首先會轉嫁給電力零售商。自電力市場開放以來,新加坡大約有一半左右的家庭選擇簽約這些電力零售商。
根據方案條款的不同,消費者通常都可以享受比新能源公司低10%-20%的電價優惠。
那麼當平均電力批發價出現飆漲,意味著零售電力公司的買電成本高漲;而由於部分用戶簽訂的是固定期限的「固定價格套餐」,電力公司無法在短期內將成本上漲轉嫁給消費者。
電力零售商對市場前景不抱希望,紛紛退出市場:
- Ohm Energy2021年10月20日退出市場
- Best Electricity百勝電力2021年10月21日退出市場
- UGS Energy2021年10月27日退出市場
- iSwitch2021年11月11日退出市場
- Silver Cloud退出市場
- Union Power優聯電力2021年10月18日宣布,將終止850個用電量最高的帳戶
- Diamond Electric已停止接受新客戶 這退出的5家零售商影響14萬戶家庭,大約占9%的電力市場用戶。 電力零售市場的巨變說明不少電力公司也在苦苦支撐,也許這只是多米諾骨牌效應之始,未來不排除會有更多變化。
對於資源匱乏的新加坡,能源安全和可持續發展是重中之重。新加坡政府又將如何布局呢?
布局一
除天然氣外,直接進口低碳電力 2021年10月25日,新加坡貿工部長顏金勇在「第14屆新加坡國際能源周」開幕式上宣布:新加坡計劃到2035年進口4千兆瓦低碳電力,預計相當於屆時本地總能源供應的約30%。他還表示,「進口低碳能源將是新加坡中短期能源轉型的關鍵推動因素」。
能源局表示,進口電力使新加坡的能源結構進一步多樣化。這會幫助減少電力工業的碳排放,因為它允許新加坡克服土地限制並開發新加坡以外的清潔能源資源邊界。新加坡將首先進行小範圍試驗,以解決跨境電力交易相關的技術和監管問題。
首先,新加坡將通過現有的互連從馬來西亞半島進口100兆瓦天然氣電力。
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的海底電網早在1980年左右就已經連接起來。早期連接電網,是為了防止發電廠突發故障,也保證了兩國的電網穩定和供應安全。
由於兩國是近鄰,加上已有電力互連器,所以馬來西亞成為了新加坡第一個可進口電力的國家。不過,新加坡向馬來西亞買電並非是為了彌補供應的不足,而是從區域電網中獲取更潔凈的能源,以減低新加坡的碳排放量。

另外,能源局計劃在2022年至2023年,利用現有通路,經由泰國和馬來西亞從寮國進口100兆瓦水力發電的電能。
此次的試點計劃不僅僅是新馬兩國之間的合作,也可被看做是為寮國-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電力整合項目鋪路,以此將寮國大量過剩的水電出口到其南部鄰國。當然,該計劃最終的目標是東協電力的一體化。通過共享清潔電力,為各國提供更多的低碳電力。

(圖源:Pinterest)
布局二
拓展跨國電網
此外,新加坡也在開展另一項試點,計劃從印度尼西亞Pulau Bulan的一個太陽能農場進口100MW電力;該試點預計將於2024 年左右投入使用。
除了寮國-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電力整合項目,還有一個300億元的基礎設施項目「澳大利亞—亞洲電力連結」。澳亞電力連結是世界最大可再生能源基礎設施項目之一。該項目預期2023年底動工,在2026年供電至達爾文,2027年供電至新加坡。到2028年時有能力滿足新加坡15%電力需求。

(圖源:google)
布局三
發展本地太陽能、地熱能發電
除了向別國買電,新加坡也在自修內功,不斷開發太陽能、地熱能等清潔能源。
利用太陽能需要大量的平面來安裝發電設備,新加坡沒有那麼多土地來發展太陽能,便把主意打到了水上。2021年3月24日,在兀蘭海濱公園以北的柔佛海峽上,新加坡首個大型浮動太陽能光伏系統正式竣工。這是全球規模最大的海上浮動光伏系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