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為「止癢滾球」(Rollerball Itch Relief)的輔助工具,榮獲「新加坡全國戴森設計大獎」亞軍。(網際網路)
作者 王震宇
感到皮膚癢時,我們的反射動作一般都是伸手抓或用指甲刮,或是掏出俗稱「不求人」的小爪子,觸及背部等較難觸碰的部位止癢。
然而在天氣濕熱的新加坡,有時抓一抓反而會越抓越癢,可能直接破皮甚至出血。
更嚴重的話,還會引發濕疹(eczema)等皮膚疾病。
中央醫院今年初公布的數據顯示, 在新加坡,每10名成人中有一人患有濕疹,小孩子的病發率更高,每五名孩童中就有一名患者。

在新加坡,每10名成人中有一人患有濕疹。(取自中央醫院網站)
專家指出,炎熱氣候、流汗、寵物毛髮以及壓力大等,都是導致濕疹的關鍵因素。
雖然患者可以塗潤膚霜控制病情,但還是會感覺全身上下多處發癢,忍無可忍時就會伸手刮一刮,雖然暫時止了癢,其實卻讓症狀變得更嚴重。
「止癢神器」的發明入選國際設計賽事20強
這種情況或許將因本地一名女大學生的發明而得到改善。
這個止癢神器的幕後功臣,是23歲的新加坡國立大學工業設計系畢業生許貝寧(音譯,Koh Bei Ning)。她不久前研發了一種能在不損傷或抓傷皮膚的前提下,幫助濕疹病患止癢的小工具。

新加坡國立大學工業設計系畢業生許貝寧。(取自國大面簿)
邁入大學生涯的最後一年時,她思考著畢業論文應選用什麼題材,然後就想到可以親自打造一個能幫助人們止癢的新產品。
值得一提的是,這款名為「止癢滾球」(Rollerball Itch Relief)的輔助工具,不只是她的大學「告別作」,也獲得國際設計獎項認可。
許貝寧用這個作品參加「新加坡全國戴森設計大獎」(James Dyson Award),結果奪下新加坡參賽作品中的亞軍,更入圍了國際參賽作品的20強。
(編按:戴森設計大獎是一項國際設計創新比賽,開放給主修工程系、產品設計及工業設計的在籍大學生和大專畢業生參加,旨在鼓勵設計師以簡單的工程原理製作新產品。近30個參賽國家和地區各有評審團隊,從技術及商業層面評估產品可行性。)

戴森設計大獎新加坡區評審團隊。(取自臉書)
用手抓會刮破皮膚,輕輕滾動就能止癢
這個獲專業肯定的本土發明,究竟有多神奇?
產品原理其實相當簡單清晰,這個只有掌心般大小的滾球由不鏽鋼製造,使用時會讓皮膚涼爽,對發癢的皮膚能起到舒緩功效。
相較於抓癢可能會造成脫皮的後果,把這個小滾球放在發癢的部位輕輕來回滾動,就能感覺舒適,重點是因為沒有刮到皮膚,所以不會留下疤痕。
另一方面,滾球的材質壓在皮膚時,也會中斷髮癢的進程,幫助使用者瞬間止癢。

滾球的材質壓在皮膚上時,會中斷皮膚循序漸進的發癢過程。(網上視頻截圖)
為確保產品的設計及功能盡善盡美,許貝寧也做足功課,訪問了數名皮膚科醫生及濕疹病患,並從中得出兩大結論,然後融入設計中。
其一,市面上的止癢輔助工具及產品無論材質多溫和,一旦在使用過程中與皮膚產生摩擦,久而久之就會造成皮膚損害。
其二,她也發現,許多濕疹患者一般上也會同時有過敏的皮膚。

許貝寧的設計草稿。(網際網路)
在研發產品的初期,她與一名研究員合作,把不同設計的滾球原型試用在複寫紙(carbon paper)上,也讓濕疹病患幫忙試用,從中找出了最溫和的材質,多方測試後才敲定最終設計原型。
為了讓皮膚過敏者也能安心使用,許貝寧也設計了外殼來安裝滾球,用戶可輕易拆卸三個部位來清洗,維持產品的乾淨衛生。
設計者也是「過來人」
許貝寧14歲那年曾患上濕疹。
她受訪時告訴本地媒體:
「我不停地抓癢,感覺非常難受。我的皮膚浮現多塊生硬、乾燥及龜裂的紅斑,還限制了我的行動。我記得我克制自己忍住不抓癢,整個過程很耗費體力,也時刻得提醒自己,不要觸碰到可能會讓皮膚發癢的物品。」
幾年後,她的皮膚又開始持續發癢,以致手腳還起了水泡。她後來被診斷患上汗泡性濕疹,病情主要因壓力大、或接觸到金屬化合物而引起。
她花了半年吃中藥調理身體,才將病情控制下來。

許貝寧設計了外殼來安裝滾球,用戶可輕易拆卸三個部位來清洗,維持產品的乾淨衛生。(網際網路)
身為「過來人」的經歷,成了許貝寧設計產品的一大靈感來源。她希望這個輔助工具能投入小規模生產,幫助更多人止癢。
有趣的是,這個作品獲獎的新聞經報道後引起熱切關注。數百名本地網民都敲碗詢問產品何時會問世,可以上哪裡購買?
反應之熱烈,讓紅螞蟻的小夥伴們看得咋舌,忍不住嘆道:現在才知道身邊很多人癢了很久呢~
網民也留言反映道,這款產品不只適合成人,應該也適用於年長者和孩童。


以滾動原理止癢,簡單易懂也相當新穎,紅螞蟻看了都有些心動,希望很快有機會能買一個來試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