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年多的冠病疫情殷鑑不遠。
儘管如今疫情陰霾已逐漸消散,但不少專家警告,更致命,傳染力更高的X病毒不無可能肆虐全球,再度引發大流行。
如果全球大流行席捲重來,經歷過冠病疫情三年震撼教育的新加坡,準備是否充分了呢?
以下是新加坡在幾個抗疫重要面向的進展。
「居家」系列
根據冠病疫情經驗,在最初對病毒所知有限,亦尚未有疫苗或特效藥問世時,關閉邊境及病毒阻斷措施(俗稱的封城)等封鎖措施,是最有效的防疫模式。
如何將人們只能長期待在家中時的影響減至最低,是新加坡在下一波疫情來襲時,能否保持防疫韌性的關鍵。
對上班族而言,除了必須現場作業的工作,如餐飲和零售等服務行業,不少領域公司在疫情期間都有過讓員工居家辦公的經驗。
疫情結束後,不少公司已恢復員工須返回公司上班的做法,但有部分公司採取靈活工作安排,允許員工繼續居家辦公,或採取居家及回返公司上班兼容的混合辦公模式。
藉助科技的線上會議也已經是大部分職員駕輕就熟的開會模式。
在居家辦公這部分,相信未來即使不幸再有疫情肆虐,國人也應能妥善配合病毒阻斷措施,轉換成居家辦公模式。

專家警告,未來可能還會發生未知X病毒所導致的大流行。(ALAMY)
教育方面,為確保未來學生在疫情期間也能不間斷學習,當局目前仍持續保留一定比例的居家學習時間。
所有中學、初級學院和勵仁高中在教育部的建議下,將安排每兩周一次定期的居家學習日,
這種結合居家及在校學習的混合式教育,除了能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下一波疫情暴發時,也將有助於確保師生能更順利地轉換至居家學習模式。

疫情趨緩後,不少本地公司恢復員工在辦公室上班的常態,但也有部分公司採取靈活工作安排。(聯合早報)
除了居家辦公和居家學習,因疫情而衍生的遠程醫療服務也在疫情趨緩後,繼續保留下來。
大流行期間,透過線上方式看診的遠程醫療服務,能有效減少前往急診部門或綜合診療所求醫的患者,避免增加病毒傳染的機率。
衛生部近日也將居家病房試點計劃規模擴大,希望讓更多醫院和病症的病患,能在家接受治療和休養。
「健康SG」(Healthier SG)全國策略也將初級醫療護理定調為防疫第一道防線,確保家庭醫生可採取適當的行動,例如規勸民眾施打疫苗。
今年7月推出的健康SG計劃,亦將逐步允許各年齡層國人報名,選擇固定的家庭醫生管理健康。
居家辦公、居家學習可確保新加坡未來在疫情來得又猛又急時,可以迅速採取果決的病毒阻斷措施,並將隨之而來的衝擊減至最小。
「健康SG」將本地醫療重心轉向社區基層和預防醫療,則可讓全科診所這類初級醫療系統在疫情來襲時作為第一道防線,避免本地醫院出現擠兌。

全科診所將成為防疫第一線。(海峽時報)客工安全
疫情暴發之初,擁擠的客工宿舍是重災區,客工感染群更引發外界嚴厲批評,指新加坡對待客工的方式猶如「第三世界」。
為改善客工住宿環境,當局2021年針對新客工專用宿舍制定宜居新標準,包括必須提供附帶廁所的房間、空間更寬敞、每房人數不超過12人、以及更好的通風設備。
同時,新宿舍也須保留更大休閒空間,這些空間能在未來暴發另一波新疫情時,重新規劃為醫療設施。
往後所有新建客工宿舍須遵守上述新標準,現有宿舍則被給予一定時間過渡到新標準。
政府還呼籲本地僱主提升生產力,減少對客工的依賴,或在建築工地建設臨時宿舍,供客工居住。
此外,從今年4月1日,僱主也必須為所有住在宿舍,以及從事建築業、海事和加工領域的客工購買初級醫療保險。

新客工宿舍須符合宜居新標準。(聯合早報)確保必須品的供應鏈穩定
疫情暴發初期,全球各國因缺乏口罩及個人防護裝備等關鍵防疫用品,紛紛祭出出口禁令。
原本在台灣擁有生產線的新科工程(ST Engineering)在2020年就因前者的口罩出口禁令,無法將在台灣生產的口罩運至新加坡。
新科工程隨後成功把生產線移回新加坡。
有了前車之鑑,避免新加坡在疫情危機時刻缺乏關鍵防疫用品,成為新加坡應對未來疫情的重要工作。
如今,除了新科工程,尚有其他幾家公司,包括KHM Engineering即本地醫療器材製造商銳速科技(Racer Technology)都已有能力在本地生產口罩及其關鍵材料熔噴布。
新加坡也加強了個人防護裝備的生產能力,確保能自給自足。
在抗疫扮演重要角色的疫苗亦同。新加坡在疫情期間,是全球最早開始接種mRNA冠病疫苗的國家之一,但當時相關疫苗仍有賴進口。
目前,則已開始有相關疫苗生產措施進駐我國,包括德國生技公司BioNTech及法國製藥公司賽諾菲(Sanofi)都已在本地設立疫苗生產工廠。
糧食安全部分,當局則透過加強食物來源的多元性,避免在非常時刻,成為各國糧食保護主義的受害者。

本地公司目前已有能力生產口罩。(貿工部提供)切莫好了傷疤忘了痛
我國政府在今年3月發布《新加坡應對冠病白皮書》,總結過去三年抗疫經驗,點出日後應對疫情應採取的部分措施。
整體而言,經歷三年冠病疫情的震撼教育,針對下一次大流行,新加坡已做了一定程度的準備。
但漏洞仍是可能存在的,畢竟人類無法提前預知下一次大流行,X病毒究竟是何方神聖。
據《海峽時報》報道,新加坡國立大學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張毅穎教授認為,部分抗疫關鍵也並非新加坡所能掌控。
他分析,全球大流行有賴各國通力合作,其他國家是否對下一波大流行有充分準備,能否及早發現X病毒,並採取正確措施應對,是至關重要的。
追根究底,成事在人,人們必須謹記記取三年抗疫日子的教訓,避免好了傷疤忘了痛。
若真的不幸再有一次未知病毒來襲,至少新加坡和人民已做好更充分的抗疫準備及心理建設,才可避免更多的人命和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