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計劃更新確保新加坡公民有同等受僱機會的公平考量框架,框架更新後預計將對歧視國人的僱主有更大阻嚇作用,公平雇用國人的僱主則會得到更多支持。
人力部長兼內政部第二部長楊莉明,元旦上午在面簿發表貼文,透露人力部正為2020年財政預算案以及隨後的國會撥款委員會辯論做準備。
她說:「行情好的時候,僱主應分享利潤,市場前景不明朗的時候,政府也會支持讓工人受益的企業。」

兩周內提供更多細節 楊莉明並沒進一步公布公平考量框架即將更新的內容,但人力部發言人透露,當局將在兩周內提供更多細節。 公平考量框架2014年8月開始實施。為外籍員工申請就業准證(Employment Pass)的僱主,除非得到當局豁免,否則都須在全國職位庫刊登14天的廣告,以吸引新加坡籍求職者;僱主也要確保所有求職者得到公平考慮,敷衍了事的僱主,可能被取消新聘外籍雇員資格。 這不是人力部首次檢討調整框架。2018年7月,它曾擴大框架適用範圍,豁免企業員工總數從不超過25人降至不超過10人,適用月薪頂限則從1萬2000元提至1萬5000元。 這也不是楊莉明近期首次提起公平僱傭的重要。去年11月,她在美國商會主辦的活動上發言時,籲請企業實行公平聘用和晉升制度,並強調政府會採取措施對付歧視新加坡人的僱主。 楊莉明當時透露,當局自2016年以來已經將600名僱主列入公平考量框架觀察名單,2300張就業准證的申請也因此被攔下。 全國職工總會助理秘書長、政府國會人力委員會主席鄭德源受訪時指出,個別行業中仍可能存有國籍偏見。「一些企業可能認為公平考量框架和強制刊登招聘廣告只是做做樣子,它們會想辦法規避當局的要求。」 鄭德源也說,國人若觀察到一些本地人也能勝任的崗位聘用了許多外籍員工,就有可能認為競爭環境還不平衡。 人力資本培訓中心總裁何玉珠受訪時指出,一些外國企業剛入駐時,外籍主管可能出於方便,將自己熟悉的外國團隊移植到本地。「這原是無可厚非的,但過了一段時間這個企業仍然沒有開始聘用本地員工,更沒有將相關的技能轉移給本地人,這就成了問題。」 鄭德源指出,政府可以通過審查公平考量框架要求、提高豁免門檻、披露受觀察的公司名單,以及提高就業准證薪金要求等方式增強框架的阻嚇能力。 「當局也可以採取一些嚴酷的措施,比如對有問題的企業或行業實施專業人士、經理、執行人員和技師(PMET)比率,鞭策對方打造以新加坡人為核心的工作隊伍。」
記者:陳可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