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22日訊)全球首款由實驗室研發的培植雞肉,將從明年1月初起,正式在新加坡的1880社交俱樂部餐廳發售。
這款由美國食品科技起步公司Eat Just推出的培植雞肉剛在本月獲得新加坡食品局的批准,能以雞塊形式在新加坡出售。新加坡也成為全球首個售賣培植肉的國家。
《聯合早報》昨天受邀到位於羅拔申碼頭洲際酒店內,實行私人會員制的1880社交俱樂部餐廳試吃培植雞肉。

這款培植雞肉菜式以中式包為底,加入芝麻酥雞,佐以腌黃瓜和青蔥。包上麵包糠後煎炸的雞肉外皮酥脆,頗有嚼勁。若非有人提醒,難以看出是以活雞纖維培植的雞肉。培植雞肉是真正的雞肉,因此不適合傳統的純素食者食用。(《聯合早報》)
合作開發菜式的Eat Just廚師兼產品開發員廷德爾(Zachary Tyndall)表示,受限於目前的生產能力,培植雞肉只在1880齣售,可能要到明年第三季度才會推廣到新加坡其他餐館,公眾屆時才能嘗鮮。
他介紹,Eat Just設在新加坡理工學院食品創新與資源中心的生產設施,目前每兩小時能生產48塊一口能吃下的大小的雞塊,保存在冷藏庫中,有效期為三個月。
與傳統宰殺活雞獲取雞肉不同,培植肉是在實驗室內經人工培育生產的肉類。科研人員從活雞身上採集細胞,加入細胞所需營養,如胺基酸、碳水化合物、礦物質、脂肪和維生素等,放入生物反應器進行培植。製作雞塊的材料除了培植雞肉,還包括綠豆蛋白和麵包糠。
記者試吃的兩款培植雞肉菜式,是以全球兩大家禽肉生產國為靈感來源。一道以中式包為底,加入芝麻酥雞,佐以腌黃瓜和青蔥;另一道則是美式華夫餅,加入一塊酥脆雞塊與辣醬。兩款共售23元(約69令吉)。
無論是外觀、香氣、口感或味道,記者所吃的培植肉與知名連鎖快餐店所售賣的雞塊高度相似。進一步審視下,則發現培植肉的肉層纖維紋理尚不如傳統雞肉那麼有層次。
Eat Just聯合創辦人兼執行長蒂特里克(Josh Tetrick)昨天通過視訊受訪時表示,目前研發工作還在第一階段。下階段會讓培植肉更具「3D結構」,增強肌肉纖維度和脂肪部分。第三階段則可能培養帶骨頭和軟骨的雞翅。
蒂特里克介紹,培植雞肉從提取細胞到出產只需14天,遠低於傳統活雞從出生到宰殺的45天到46天。
而與傳統雞肉相比,培植雞肉的微生物含量極低且更乾淨。在不傷害雞隻的同時,還能減少飼養和運輸過程產生的碳排放。不過兩者的營養成分是相似的。
他展望,培植雞肉能於2022年下半年在新加坡零售市場出售,「明年我們先專注在新加坡餐廳推廣……希望讓更多消費者了解培植肉的生產過程,進而對食用培植肉持更加開放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