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日至3日,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主辦的「跨國知識轉移與動態治理:比較經驗和未來挑戰」國際會議在新加坡舉行。會議以線上線下同步互動的形式進行,來自新加坡、中國、柬埔寨、泰國、英美、衣索比亞等國的學者和專家分享了各自的觀點。會議吸引了線上線下的學者和觀眾超過兩百位,演講嘉賓和觀眾跨越五大洲,在網絡空間盡享科技發展帶來的便利,思想的碰撞、智慧的交流在雲端匯聚。

會議以線上線下互動的形式進行
跨國知識轉移通常被認為是單向的、「由北向南」的知識流動。不過在過去的數十年,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交流和互動越來越頻繁,進而推動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環境和技術領域的知識構建、技能發展以及資源共享。2019新型冠狀病毒大流行的背景下,全世界幾乎所有國家的公共治理和公共衛生系統都面臨空前的挑戰。然而傳統上曾是主要被學習對象的北半球國家,如美國和歐洲國家在控制疫情中的表現並不盡如人意,而一些亞洲國家如新加坡和中國則有效的應對了新冠疫情,成為發展中國家借鑑的對象。發展中國世界以及非西方國家之間的互學互鑒和政策轉移實踐變得更為普遍,其有影響力亦日漸擴大。
2017年,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院長劉宏教授主持了 「比較視野下的跨國知識轉移與動態治理」 重點科研項目,項目由新加坡教育部資助。經過三年多的研究和實地調研,這場會議也作為該項目的成果之一,研究團隊與國際學者、政策者 、實踐者和海內外聽眾分享項目的研究發現,並提供一個交流觀點和實踐經驗的平台。

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院長劉宏教授致開幕辭並代表研究團隊分享研究成果
會議的演講嘉賓背景多元,包括新加坡外交部前高級政務部長、南洋理工大學校董再諾·阿比丁·拉希德先生,南洋理工大學高級副校長(研究)藍欽揚教授,新加坡文化、社區和青年部副常任秘書洪合成博士以及衣索比亞政府高級部長兼總理特別顧問阿克比·歐曲貝博士等。

新加坡外交部前高級政務部長、南洋理工大學校董再諾·阿比丁·拉希德先生
劉宏教授代表研究團隊總結研究項目的主要發現,他認為跨國知識轉移過程是軟體和硬體有系統性的轉移,一國的知識經驗並不可以完全適用於另一國,因此在跨國轉移中,知識經驗的本地化是有效採用的關鍵環節。另一方面跨國知識的轉移方和接收方在關鍵過程上的制度化也是決定其效果的重要方面。
藍欽揚副校長以南洋理工大學為例,介紹大學通過變革科研,在研究全球化進程中如何推動知識轉移,促進創新創業。他認為知識創造和知識轉移現在處於協作時代,研究全球化有助於提升社會影響力和產出商業成果。形成協作網絡是一個有機的過程,需要自上而下的領導和自下而上的支持。由大學、產業和政府三方為要素的三螺旋模型結構的成功離不開公共機構的支持和資助。

南洋理工大學高級副校長(研究)藍欽揚教授
與會的專家學者大多認為,當下由北向南單向的知識轉移模式已經不再普遍,隨著中國和世界南方新興經濟體的崛起,南南國家的互學互鑒逐漸成為跨國知識轉移的主要形式,「中國模式」和「新加坡模式」在東南亞、非洲國家受到重視,政策轉移實踐也讓一些國家從中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