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訊)新加坡陸路交通管理局收取的車資截至今年3月的財政年裡,收入增加約6.8%。不過,這仍遠低於支付給公共運輸經營者的服務費,導致巴士和地鐵營運蒙受的虧損進一步擴大。
《聯合早報》報道,根據陸交局的最新年報,截至今年3月底的財政年裡,陸交局從巴士和地鐵合約收取的車資收入達6億4800萬元(新幣,下同),比上財年的6億零700萬元增加約6.8%,不過仍顯著低於疫情前財年的8億6200多萬元。
巴士和地鐵營運開支則達21億8700萬元,高於上財年的20億2200萬元,導致虧損進一步擴大到14億3000萬元,比上財年高出8.3%。這也使得政府津貼進一步擴大,從上財年的13億2500萬元增加至14億4600萬元,增幅約9%。
巴士業是在2016年9月全面採用發包經營模式,由政府出資購買和更換巴士,並收取車資,用以支付巴士公司一筆服務費,換取更高的服務水平。
湯申—東海岸線則是在啟用初期,暫時改用類似巴士發包合約的營運模式,由陸交局收取全數車資,並支付服務費給經營者SMRT。湯東線第一階段3個地鐵站和第二階段6個站,已分別在前年1月底和去年8月底啟用。
學者:因靈活工作安排 乘客量或穩低於疫前水平
新躍社科大學商學院副教授特斯拉博士指出,隨著人們回返公司上班及恢復社交活動,車資收入將繼續增加。不過,由於許多工作場所繼續提供靈活工作選項,公交乘客量可能不會百分之百回到疫情前的水平,會穩定在低於疫前的某個水平。
他提到,去年和今年初經濟逐步重啟,當局也加強了公交運作來滿足雇員和人們的出行需求,但不是每個人每天都回返公司。「公交運作可能恢復到跟疫情前相似,但乘客量還未恢復,導致赤字擴大。」
新加坡交通部長易華仁日前書面答覆議員提問時透露,截至今年8月,尖峰時段的巴士乘客量已恢復到疫前約85%的水平,高於3月底的約75%。
公共運輸理事會預計將展開常年車資檢討工作,特斯拉認為,雖然去年通脹率增長沒有今年快,但相信也會推高營運成本,車資可能會再次上調。
他說:「2021年也感受到一些通脹壓力,車資可能會上調,但也要看車資方程式里的公交網容量因素(Network Capacity Factor,簡稱NCF)如何調整,乘客量增加會縮小NCF的貢獻。」
「不過,就算允許車資上調,漲幅也會遠遠低於今年出現的實際成本增長,因為車資方程式是根據去年的通脹率來計算的。」
為舒緩日益上漲的公交服務營運成本壓力,公交理事會去年底批准整體車資調高2.2%。理事會在計算車資調整頂限時,也不把反映供需的NCF完全計算在內,否則車資可調高最多6角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