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管貿易關係的新加坡交通部長易華仁(左四)5月23日出席2022年世界經濟論壇(WEF)年度會議,參與談論如何在後疫情時代重新思考和振興旅遊業的座談會。(網絡截圖)
文 / 梁偉康
主管貿易關係的新加坡交通部長易華仁說,亞洲和全球其他地區已大幅開放,這帶來很大的經濟增長,也因此必須重新調整之前應對航空與旅遊業反彈所做的準備。
新加坡大幅放寬旅遊限制才短短几周,機場客運量已翻倍,恢復到大約疫前的一半。
新加坡主管貿易關係的交通部長易華仁昨天出席世界經濟論壇(WEF)年度會議的一個座談會上說,新加坡國機場客運量恢復速度很快,不過和目標還有一段很長的距離。
他在這個有關後疫情時代重新思考和振興旅遊業的座談會上指出,北美洲、歐洲和中東的旅遊業大概已恢復至疫前水平,但亞洲區因為防疫措施較保守,所以旅遊業復甦步伐沒那麼快。「就這個區域而言,最難確定的就是中國和大中華地區,會在什麼時候以及如何開放。因為新加坡兩成至兩成半的客運量來自與中國和大中華地區,不能忽視這一點。」
他說,亞洲和全球其他地區已大幅開放,這帶來很大的經濟增長,也因此必須調整之前為了應對航空與旅遊業反彈所做的準備。2022年初,新加坡以客運量會在年底達到疫前一半的水平為根據進行準備,但如今增長趨勢卻比預期的強勁多了。
「這意味著,人手、供應與資源局限等都會是問題。我們知道,說要將容量增加五成是一回事,但這不是動動手指就可以辦到的,你得有人手,得培訓他們,得讓整個流程運起來。這需要時間,但這些都只是過渡性問題,我有信心我們能克服。」
從疫情吸取經驗納入可持續方案
易華仁也說,推動旅遊業復甦的同時,也要把握從疫中學習的機會,以便在未來建設新能力時納入可持續方案。他舉例說,樟宜機場第五搭客大廈發展計劃重啟,新大廈的設計構思會納入疫情帶來的重要教訓,如機場運作須進一步模塊化,以備必要時讓乘客更快轉機。
疫情也為乘客開拓了很多全新的選擇,就算經濟情況不好,人們也仍會做短期旅遊、區內旅遊或是境內旅遊,所以旅遊需求會一直增長。
沙烏地阿拉伯公主兼旅遊助理部長海法(Haifa bint Mohammed Al-Saud)也有同感。她在座談會上說,以往人們為享受大自然而旅遊,之後為了文化,現在是為了體驗,也是一種生活方式。距離已不再重要,人們旅遊追求的是某個地方能帶給他們更好的體驗。
「最近我走訪一個四代務農的人家,他們現在專注於農業旅遊,因為他們發現有很多人想體驗他們的生活和工作。他們意識到,有人會為了嘗試這種體驗而來他們那一帶旅遊。」
文章來源於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