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新加坡人工作太拚命,尤其是疫情後,很多人工作安排以及職業選擇都有了新變化。那麼,這裡的人們對未來到底抱著什麼樣的願景?

1月16日,新加坡政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周瀚毅博士,在「新加坡透視」論壇上發表了《政策研究所新加坡未來工作調查》報告。他們在去年10月訪問了1000多名21歲及以上的新加坡人,就他們對生活和工作的滿意度等方面做出了分析。
超六成本地民眾認為 生活比過去好
本以為冠病疫情三年,會打消新加坡人對生活在熱情和期望,但調查結果卻顯示,60%的人認為現在比過去生活的更好,認為大不如前的比例只有16%。
在年齡層數據分析顯示,55歲以上在較年長群體對生活更充滿信心,這比例大約有七成。之所以區別於其他群體,調查報告分析,這主要得益於較年長群體曾在冠病疫情前經濟強勁時在努力付出,因此就有更長時間積累財富。
另外一個讓調查者受鼓舞在是,以前自認為處於社會最底層的受訪者,現在有八成左右認為自己的社會階層有所提高。
薪資高的人更愛工作?
調查包含了各行各業的人士,超過六成的是專業人士、經理、執行人員和技術人員,他們認為,自己能從工作中獲取成就感。相較而言,從事文員、服務業員工、清潔工和體力勞動者,在這方面的比例只有42%到55%之間。
研究報告分析,這種差異主要源自新加坡人不太重視體力勞動付出,所以從事這類工作的人對自己工作意義認可度不高。此外,大多數本地人在受訪時認為,公平的酬勞、職場道德和工作條件是工作中最重要的三大元素。

年輕人更願意
升級自己接受挑戰
冠病疫情改變了新加坡人工作方式,在1000多名受訪者中,有四分之三的人意識到本身必須接受再培訓,才能適應這個變化。

(圖源:IPS研究報告)
這部分受訪者年齡主要是年輕人,其中21至34歲的群體中,有83%對工作改變持開放態度,35至54歲群體中,這個比例為77%,然而55歲及以上的較年長群體,這個比率只有63%。
此外,較年長群體在問及是否願意主動接受並參與新技能培訓時,只有五成多的受訪者表示同意,這個比例比另外兩個年齡層低了接近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