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太扎心!新加坡都hold不住,竟引發「泥石流」!
前天,也就是雙十一前夕,新加坡豪雨驟降,導致武吉巴督和蔡厝港一帶發生突發性淹水。
大雨來得又快又急,從下午4時40分到6時的大約一個半小時內,在武吉班讓探測到的降雨量就達100毫米,幾乎占這個月份總雨量的四成。
在蔡厝港大道和蔡厝港一道的十字路口,這場突如其來的雨勢導致路口出現淹水情況,渾濁不清的黃泥水掩蓋了馬路,水深幾乎到達膝蓋部位,司機開車時戰戰兢兢,行人過馬路時都得小心涉水。

除此之外,武吉巴督西5道、武吉巴督駕駛中心及埃索(Esso)油站的路段也出現突發性淹水。
在武吉巴督西5道第393座組屋旁的軍營,一道籬笆下的砂石被雨水掏空,大量石塊和泥巴,夾雜著野草枯葉被雨水衝進組屋底層,組屋樓下大片面積一度都是黃泥水。
大雨下不久,黃泥水就不斷從山坡上往組屋底層流過來,車道上的兩輛車子受困,輪子幾乎看不到。
據附近的居民反映,她在該處住了13年,還是第一次遇到這樣的情況。

近兩年,新加坡也是頻頻上演「到新加坡市中心去看海...」的編劇...
新加坡城市的排水系統一直被吹的快上天...
但這兩年是水情不斷!
今年9月份,一場歷時2小時的滂沱大雨,導致宏茂橋多處出現突發性淹水,涉及宏茂橋4道、6道、8道和9道等多個地點。
巴剎、組屋樓下和停車場都出現突發性淹水(flash flood),導致通行困難,公眾居民紛叫苦。

今年1月,一場大雨更是導致全島多處出現突發性淹水,豪雨導致多條馬路嚴重積水、汽車拋錨,甚至有大樹倒塌壓損羅厘,以及有組屋的多層停車場電梯變成「水簾洞」。
當時受影響的九個地點是:淡濱尼路(惹蘭德利地對面)、淡濱尼12道(淡濱尼生態公園對面)、阿魯慕甘路(Arumugam Road)、沈氏道/友諾士8路、沈氏道/丹戎加東路、惹蘭尼巴(Jalan Nipah)、勿洛路/新樟宜路上段、樟宜路上段/勿洛北4道,以及勿洛路/樟宜東路上段。公用局說,這些地方的淹水維持了15分鐘至一小時,水深介於15至40公分。
除了淡濱尼12道,其他八個地點屬於低洼地區,有些是淹水的高危區,有些則連接雙溪勿洛,因此受潮汐影響。


當然,現在新加坡的地下排水系統還在改善,還在不斷的修建...
什麼時候能實現水不淹城...估計路還長著呢...

談到城市治水!
不得不提德國!
據說,最成功的城市就是——中國青島
被稱為中國唯一一個不怕下大雨的城市!
據說,在100多年前,德國人占領青島,並且在這裡到了17年之久,他們並沒有著手開始建豪宅,搞綠化,而是先跑去通下水道......
1989年,德國政府任命的青島地下管線工程師Megens帶領著自己的助手和數百名中國工人,利用青島東高西低三面環海的地理優勢,鋪設了南部老城區沿海一線的地下管道,一次性鋪了3500米。
鋪設下水管道所用的水泥、鋼筋均來自德國,而鋪設的下水管道尺寸之大,甚至連德國人都稱之為「怪物」。

這項工程直至1905年才全部完成,他們設計的雨污分流模式,不僅改善了排水系統,也讓城市的飲水更加衛生。
在青島棧橋海岸線以東5米左右的位置,我們可以看到當年德國人建造的暗渠,地方非常寬敞,高度在2.5米左右,寬度竟有3米左右,成年人在裡面可以隨意走動。
然而當年德國人建造這些的時候人們並不理解,覺得是在浪費時間,但是如今我們再看看,青島成為了一個不怕暴雨,無需抗洪的城市!
德國人做工的細心和考慮周全是我們應該學習的。據悉,在青島德國租界的下水管道在使用的了上百年之後,,很多零件已經開始老化,於是中方向德國諮詢,但是當年德國的公司早就不在了。
令人驚喜的是,德國企業發來郵件表示德國有一項施工標準,在需要更換的零件周邊3米的範圍內應該可以找到存放更換零件的小倉庫。果不其然,這些小倉庫真的存在!裡面的零件都是用油布包裹著,如同新的一樣!


如今,對於暴雨,抗洪,德國人又有了新的創新,他們的技術讓人嘆服!
有一年歐洲暴雨,當時奧地利小鎮的多瑙河爆發洪水,德國的技術解救了他們。
就在洪水爆發之前,工人臨時在河邊搭建了一排防洪擋板,在德國,它叫做「Spundwand」,由15cm厚的鋁合金壓製成長2m的口字型鋁梁。


我們可以看到有了這層擋板,洪水穩穩的被阻隔,城市一點都沒有收到損害。

QQ截圖20181111195549.png (306.38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6 分鐘前 上傳
對於城市治水,小夥伴們還發現了哪些治水名城,別忘了留言分享下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