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國立大學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高級訪問研究員福納斯在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新加坡展館討論會上分享,國大啟動氣候、環境和衛生研究項目。(永續發展與環境部提供)
新加坡國立大學設立氣候、環境與衛生研究項目,開展跨學科研究,利用科技與數據監測氣候變化對公共衛生的影響,幫助政府和大眾更好地應對潛在的氣候與健康風險。
國大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高級訪問研究員福納斯(Kimberly Fornace)博士星期五(12月1日)在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8)新加坡展館討論會上,分享國大啟動結合數據分析、傳染病建模和技術開發等多方面專業知識的氣候、環境和衛生研究項目。
這個新的研究項目將由福納斯博士與國大學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布歇爾(Yann Felix Boucher) 帶頭,旨在與環境科學團體建立密切聯繫,在新加坡和東南亞地區開展氣候與公共衛生方面的跨學科研究。
布歇爾受訪時說,新加坡分別在監測氣候對環境的影響與公共衛生建模方面已開展大量研究,但尚未將二者聯繫起來。「我們希望收集有關公共衛生和氣候的可用數據,並將學院的建模專業知識應用其中。」
新項目利用數據驅動的方法和技術來調查、監測和評估氣候對東南亞公共衛生的影響,並促進與東南亞各地夥伴的合作,從而開發綜合環境和公共衛生解決方案。
專家:氣候變化改變疾病發生機率
布歇爾指出:「氣候變化的環境影響,例如水位上升、地貌和降雨模式的變化,會導致積水增多、氣溫升高,進而直接影響蚊子的繁殖,增加被蚊子叮咬和感染骨痛熱症等疾病的機率。」
他解釋說,氣候會影響環境,尤其是水中細菌的生長,這些細菌通常會達到致病的劑量;溫度升高也會間接導致多種疾病,例如血流感染(bloodstream infections)病例數量的增加。
新研究項目將首先關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鄰國的情況,正在進行的研究包括,利用聖約翰島國家海洋實驗室的海洋環境傳感網絡,探究水溫變暖對弧菌病(vibriosis)和霍亂(cholera)的影響等。
這個項目也將從醫療保健系統收集有關感染的數據,觀察沿海水域是否存在細菌。同時,國大還與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合作,協調對上述感染進行全球審查。
布歇爾提到:「我們利用遙感與衛星圖像等技術,研究樹木覆蓋如何影響馬來西亞婆羅洲的蚊媒傳染病。同時,我們正在研發使用遙控無人機,從樹冠上採集水樣和蚊子。」
另外,國大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計劃聯合自然氣候解決方案中心、人體御熱研究中心等機構,組建一個氣候變化研究網絡,有望進一步預測、了解和減輕氣候變化及其對新加坡和附近區域的影響。
來源:聯合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