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規
海外醫科畢業生本地行醫

新加坡監管並審批行醫執照的醫藥理事會發布通告,宣布從12月18日起修改條例:想要通過有條件註冊這一渠道成為正式醫生的海外醫科畢業生,如果不是直接進入專科,又沒在本地完成一年的研究生實習Postgraduate Year 1,就必須先完成一年的基礎臨床醫學。
有條件註冊的醫生:一般是指從海外受認可的醫學院畢業、想要回國的本地人或者來新加坡行醫的外國人。他們有些可能已經在國外完成了實習,來新加坡後,原本只要找到願意用他們的醫院或診所,在一名資深醫生監督下行醫,就能申請成為正式註冊(fully registered)醫生,可獨立行醫。
在海外學醫、想要來本地行醫的新加坡籍或外籍醫生,今後必須在監督下從事一年的基礎醫學,在看多種病症打下比較廣泛的基礎後才能獨立行醫。
那些已經是有條件註冊的專科醫生或家庭醫學專科醫生則不受影響。
此舉相信是為了讓更多醫科生有能力應付病情多元的基層醫療(primary care)病患,也為鼓勵更多醫生從事家庭醫學等普通內科,而不是只專於某些器官疾病的專科醫生。
一般上,本地公民從有條件到正式註冊須兩年,永久居民或外籍醫生須四年。

新條例生效後,受影響的醫生在這期間,必須在監督下從事一年的普通內科或家庭醫學,或是先做半年普通內科或家庭醫學,再加半年指定內科如心臟和腸胃科或指定專科如緊急科或婦產科,在表現符合醫藥理事會要求後,才能成為正式醫生。他們的主要監督人也必須是合格的家庭醫學專科醫生。
醫藥理事會在通告中解釋新條例時說:「這項額外要求是為確保醫生在臨床上可獨立行醫,也是為了病患的安全,因為在有人監督的情況下從事基礎醫學,可以讓他們接觸病情廣泛的病患。這些醫生的臨床表現受到監督和評估,能讓醫藥理事會了解他們是否能獨當一面,從事基層醫療。」
過去兩年,也有本地畢業的醫科生髮現,要進入熱門專科已經越來越難。

過去幾年,來本地行醫的海外畢業醫科生已經有下降趨勢,從2013年的340人以及2014年的442人,下降到2017年217人。在他們之中,從事非專科的比率也有所增加,2013年有78.5%是非專科,到了2017已增至90%。這些從海外來的醫生中,新加坡人維持在40人上下。
從事家庭醫學的有條件註冊醫生也少,理事會2017年年報顯示,在1987個有條件註冊的醫生中,只有11人從事家庭醫學,其中公共領域八人,私人領域三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