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分布在世界各地,雖然各地華人都講華語,但他們之間的華語還是有些細小區別的。
舉例來講,就說大陸和台灣的華語,90%都一樣,但具體到一些用詞、發音上面,會有一點區別。比如大陸的地鐵,在台灣叫做捷運,如果你去台灣說「我想坐地鐵」,可能人家不知道你在說什麼,反之亦然。再比如大陸的創可貼,台灣叫OK蹦,也就是說你蹦上就OK了。

這種現象同樣存在於馬來西亞和新加坡。馬來西亞有25%的人口是華人,而新加坡華人占比更是高達75%,所以這兩個地方的華語也和中國大陸有點不同。我們就來說幾個用詞。新加坡人創造了不少漢語詞彙,其中有些詞彙已經流傳到中國開始使用。
一、樂齡
說實話,我以前真沒見過這個詞。
從馬來西亞過境新加坡的時候,在電梯口看到了這個詞,我懵了。

對照上面的英文才明白,原來是指老人的意思。
後來專門去查了資料,才知道這是新加坡人發明的詞語,意思是指代老年人。人年輕的時候,要上學、工作、結婚、生子,忙忙碌碌,到老了就不再有這些煩惱了,人生終於開始清凈了,可以好好享受生活了,享受快樂的時光,所以叫做樂齡。這個詞堪稱生動。
樂齡這個詞還有一個非常好的地方,就是它在傳達一種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在漢語裡,用來指代60歲以上人的詞,都離不開「老」字。比如公交上,有「老人專座」,人一老就會被送進「養老院」,一起聚集活動的地方叫「老年人活動中心」,想重新讀書的話,還有「老年大學」,等等。反正和這類人相關的事物,都離不開「老」字。
這樣當然是沒錯的,但它會帶來一個問題,就是忽略了一些人對於生命垂垂老去的接受程度。不是每個人都有積極向上的樂觀態度的,很多人未必能平靜地接受生老病死這件事。生活里很多人是悲觀的,這樣的人到老了,感到所剩時間越來越少了,本來就在傷春悲秋,如果這時整個外部的語言環境全都在用「老」字不斷地提醒你,你老了,你是老人,這些人會作何感想?
這些我們早已習以為常的用詞,或許正在加重那些悲觀者的情緒。
而「樂齡」這個詞在創造的時候,避而不談「老」字,而是渲染一種樂觀的情緒,讓悲觀者更容易接受,讓樂觀者更加樂觀。所以這個詞的受接受程度非常高,不僅是對於普通大眾,更是對於老年人本身。
這個詞大概誕生在70年代,新加坡第一次採用樂齡這個詞來命名一家老年人活動中心,稱為樂齡中心,位於新加坡的茂德路(Maude Road),從此開始一直用到現在。很多和老年人相關的詞彙,都替換成了樂齡,比如樂齡大學,樂齡公寓,樂齡俱樂部,樂齡周,等等。
這個詞在最近這些年也已經傳入了中國,開始大範圍使用,很多地方也不再使用「老」,而是換成樂齡,比如國內的很多城市建立樂齡社區,時常進行樂齡志願者活動,等等。國內很多城市的一些老年人場所都已經命名為樂齡。
漢語雖發源於中原,但早已隨華人分散於世界各地,各地的華人都可以創造新的詞語,再反哺中原,這是語言生命力的一個表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