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有一個巨大的時光隧道可窺看百年老獅城

2021年02月01日   •   1萬次閱讀

除了博物館,民間有許多收藏家收集了各類物品,甚至是文物,見證先輩的來時路,記錄庶民生活史。透過藏家的眼和心,我們看見民間生活歷史的演變,不同文化的相互影響,這些曾經的生活細物,是民間文化的瑰寶,體現見微知著的境界。

黃錦基在自己的古玩店裡設了一個小小海事博物館,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他透過收集了解航海微歷史,他手上拿的是航海望遠鏡。(龍國雄攝)

收藏航海儀器 心裡有一片海洋

黃錦基(Winston Wong,74歲)和女兒黃淑萍(Rebecca Wong)經營的古玩店By My Old School,像是個巨大的時光隧道,置身裡頭宛如走入過去百年的老獅城。

為滿足不同客群需求,店裡舊貨琳琅滿目,但黃錦基本身有一兩個熱騰騰的心頭好,其中一個是收藏航海儀器。他在店裡一角設立自己的小小航海博物館,展示許多難得一見的航儀。博物館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規模甚可觀,放眼望去有航海燈具、古董錨、古董潛水頭盔、計程儀、六分儀、絞盤、羅盤平衡環、羅盤櫃、摩爾斯電碼傳送燈、俄羅斯水手橫條海魂衫、海軍帽、船長帽、新加坡海軍軍艦旗等。

古董潛水頭盔。(龍國雄攝)

俥鍾是船舶駛近港口準備靠岸時用來控制船舶速度的儀器。(龍國雄攝)

這些航儀有許多還能使用,見證了老工匠的精湛技藝。黃淑萍示範各種航儀的用法,看似陌生的儀器在父女倆的講解後變得生動起來。譬如俥鍾(engine telegraph)仍能發出響亮悅耳的鈴鐺。船舶駛近港口預備靠岸時,必須減低船速,俥鍾是用來控制船舶速度的。船長會對三副下達「俥令」(engine order),三副依指示搖俥鍾以調整船舶轉速。店裡入口處的潛水頭盔一舉似有半噸重,充滿著蒸氣龐克(steam punk)感。黃錦基說一進到水裡藉助浮力就不會這麼重了。摩爾斯碼傳送燈換了燈泡接上電還能使用。曾擔任家居設計雜誌主編的黃淑萍不改老本行,在一旁建議這盞燈能升級再造成一盞工業風的燈,如果她爸爸肯賣的話。

上學之路海景相伴

我國四面環海,但如今人們與海的關係似乎變得很疏離,置身黃錦基的航儀收藏,仿佛找回沉睡已久的海魂。其實半個世紀前的新加坡,人與海、河是很親密的,因為父親和自己的人生與海息息相關,黃錦基的心裡有了一片海洋,他年紀輕輕就熱衷海事。二戰後出世的他,60年代初從跑馬埔路老家搭巴士到位於安順路的顏永成學校上中學,每天路經的海景讓他畢生難忘。當10號巴士轉入珊頓道時,車窗外的海景豁然開朗,沿著珊頓道到珀瑪路(Palmer Rd)再轉入安順路的車程,展現一個現已不存在的直落亞逸盆地(Telok Ayer Basin)。

黃錦基將他中學搭巴士上學路經的街景,包括已消失的直落亞逸盆地記錄下來。(受訪者提供)

黃錦基說:「當時新加坡的填海工程還未發展到濱海灣,直落亞逸海岸鋪著一條連綿的、長長的防波堤。岸邊停泊了一艘艘裝卸貨的駁船,海事活動熙熙攘攘,很是熱鬧,還有人會在那裡游泳。」60年後,這車程仍歷歷在目,念舊的黃錦基還做了一本剪貼簿,記錄他上學所經過的路程。

當黃錦基看著海景時,他心裡想著的是在船上工作的爸爸。一次父親帶家人上船參觀,他目睹父親工作的船艙,裡頭酷熱無比,父親要時刻留意引擎發出的音調,鑑定哪裡需要維修。船上的工作很苦,吃睡都不好,並不如人們想像中浪漫。他說:「父親經常不在家,當時的通訊哪有現在發達。他一出海,我們就跟他失聯了,要靠報紙的船訊版才知道他的船幾時會靠岸。」

中學畢業後,黃錦基於1966年加入軍隊,事業與新加坡獨立之路交接,他的人生又跟海連上了。英軍撤離新加坡後,我國國防部要建立自己能在深海拆彈的海軍潛水隊,1969年在陸軍拆彈組的他和另一名同事被派到英國皇家海軍,和來自德國、伊朗等的軍人一起上課,取經回國後他被調派到海軍三四年,參與創設我國首個海軍潛水隊,培訓拆彈潛水員。

黃錦基年輕時被我國武裝部隊派去英國皇家海軍學習潛水,回新後參與設立新加坡首個海軍潛水隊。(受訪者提供)

半生與海的不解之緣,養成他對航海儀器的鐘情。1969年至1970年在英國受訓時黃錦基開始收集航儀,此後出國愛逛跳蚤市場和古玩店,看到有趣的航儀忍不住帶回新加坡,年復一年地建立起可觀的收藏。

黃錦基有繪畫天分,他將所收集的各個行業的工具與匠人們的工作情景手繪出來。這張畫的是街角補鞋匠工作的情形與他所使用的工具。(受訪者提供)

工具說工匠的故事

除了航儀,黃錦基也愛收藏舊物,家裡的收藏多到他與女兒在10年前決定租下諾曼頓園(Normanton Park)的店鋪開設二手古玩店。諾曼頓園拆除後,兩年前他們在位於聯邦道(Commonwealth Drive),新加坡歷史最悠久的多層廠房(flatted factory)租下1000平方英尺的空間,另闢古玩店By My Old School,女兒近年辭去雜誌主編職位,全心協助他打理古玩店。

黃錦基另一收藏品是我國先驅工匠與消失中行業的工具。他將收藏分門別類,至今有超過20個行業的工具,包括紅頭巾、家具木匠、裁縫、藥材鋪店員、理髮師、補鞋匠、調酒師等所用的器材,並在2015年配合SG50舉辦了「建國的工具」展。

黃錦基也收藏我國先驅工匠與消失中行業的工具,例如理髮師工具。(龍國雄攝)

摩爾斯電碼傳送燈。(龍國雄攝)

收集各行業工具的興趣是受父親影響,黃錦基收藏的第一件工具是父親送的。作為海員,他父親愛到結霜橋舊貨市場找舊工具、零件等,組建成自己的工具。黃錦基說:「有一件工具在手就能養活自己和家人。我們的先輩用的工具和他們的技藝是連為一體的,他們帶在身上的工具就是他們絕活的化身。」

許多人誤以為「創意」概念是藝術家、設計師的專利,黃錦基不以為然:「工匠們的創意都體現在他們對各種工具的靈活變通,不只是自己的工具,即使是其他行業的工具,他們也會添加零件,或找出自己最適用的方式,來解決自己技藝上的難題。」

被消費主義洗腦,我們以為舊貨市場是垃圾箱,其實它們也是活學堂,黃錦基說:「我父親在結霜橋看到沒看過、新奇的工具和零件時會問攤主怎麼用,然後將不同的工具、零件組合起來變成方便自己使用的工具。結霜橋其實是個充滿創意的地方。」

黃錦基指出:「我們的先輩用工具表現出他們的匠心。就拿木匠和裁縫來說,他們了解榫卯結合法和針法的原理,懂得用最自然的方式將材料結合、縫合起來,這是終生受用的技藝。那時的工匠也很環保,做的東西耐用,東西壞了他們用工具又把它們救活過來,可以繼續使用。」

黃錦基收藏的雖是航海儀器和工匠工具,但貫徹這些藏品的主題卻是「建國」。這些藏品與他和父輩的人生息息相關,他們的人生又與新加坡的建國發展緊密相連,看他的收藏,聽他說自己的藏品,宛如在聽新加坡的一段段社會發展史。他稱工匠的工具為「建國」的工具:「歷史記載和歌頌社會領袖、銀行家、企業家,但我認為真正建立我們國家的是勞苦工匠階級。沒有三水婆、紅頭巾和苦力用雙手抓著工具建起高樓大廈、銀行工廠,這些人怎會飛黃騰達呢?」

文:林方偉

圖:龍國雄、葉振忠

"在新加坡中了1000萬新元,錢要怎麼花?"
2025年04月28日   •   17萬次閱讀
2025新加坡准證政策大變革,全面調整要點全解析
2025年04月29日   •   13萬次閱讀
這對新加坡夫妻在中國玩了近一個月,離境時被海關質問,竟這樣說!
2025年05月02日   •   13萬次閱讀
年薪16萬新幣仍喊窮!新加坡中產哭訴:我們才是隱形貧困人口
2025年04月27日   •   10萬次閱讀
旅遊簽連續入境新加坡10次,一年待了300多天,陪讀爸爸被ICA請去「小黑屋」
2025年05月02日   •   5萬次閱讀
外國勢力干預新加坡大選!網友:原來是它!
2025年04月29日   •   5萬次閱讀
新加坡史上最糾結選戰:66歲副總理臨危受命,為何反成選民"燙手山芋"?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在新加坡,政府能查出你把票投給誰了?然後秋後算帳?
2025年05月01日   •   2萬次閱讀
新加坡地鐵再現蹭飯女團,專盯安哥出手,30秒變370新元
2025年05月03日   •   2萬次閱讀
我在新加坡陪娃讀書,突然收到小三信息:「他太累了,放過他吧。」
2025年04月29日   •   2萬次閱讀
新加坡華僑銀行開戶最新超全攻略
2025年04月27日   •   2萬次閱讀
新加坡全球搶人!將大批引進這類新移民!職位空缺近8萬人
2025年04月29日   •   1萬次閱讀
入境新加坡可以帶香腸嗎?
2025年05月02日   •   1萬次閱讀
從今天起到5月3日,新加坡大選期間注意這些
2025年04月27日   •   1萬次閱讀
人在新加坡過世後財產會這樣被分配?!
2025年05月02日   •   9576次閱讀
25 歲的滾燙人生:從NTU校園夜宵攤到千萬麻辣帝國的逆襲密碼
2025年05月02日   •   9405次閱讀
乘坐飛往新加坡航班行李丟失?官方解決方案來了
2025年04月29日   •   9063次閱讀
遍布全島!新加坡徒步50個絕美秘境路線曝光:雨林、海岸、濕地...
2025年04月29日   •   8379次閱讀
國人紛紛聲援副總理顏金勇:他「不是陌生人」
2025年05月03日   •   6327次閱讀
留英博士到卡車司機,他從上海開電車狂飆3000公里驚現新加坡街頭!
2025年05月03日   •   5301次閱讀
還記得28歲的你做了些什麼嗎? 那時的你會怎麼用1萬3500新元
2025年05月01日   •   4788次閱讀
超乾貨!幾歲可以單獨坐車?多大可以不用安全座椅?新加坡帶娃乘車全攻略
2025年04月27日   •   4617次閱讀
她在新加坡轉行幼教後工資破$5000,科技教育悄悄改變誰?
2025年04月30日   •   3762次閱讀
是被風吹還是惡作劇? 行動黨宣傳冊和工人黨海報如此「接地氣」
2025年04月28日   •   3762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