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爭奪東南亞,近來成了熱門話題。在西方熱,在東南亞也熱。
上周《經濟學人》雜誌里,一篇長文題目為「爭奪中國後院之戰」,認為中美雖不會像美蘇全球對抗,但有一個必然爭搶之地:東南亞。
再上兩周,研究東南亞最權威的本地智庫,新加坡國立大學尤索夫伊薩克東南亞研究院(ISEAS-Yusof Ishak Institute)涵括東協十國的年度調查里,關於本地最擔心的事情,有近70%的受訪者擔心東南亞變成大國競爭的戰場和代理, 遠高於對疫情應對的擔憂(52.4%)。

(圖表來自ISEAS-Yusof Ishak Institute 2月10日發布的報告)
在東南亞的一級力量是中國和美國,二級力量是日本、印度和一定程度上的歐洲。其實很長時間以來,東南亞一直在中美視野和觸角之中,只是在可預見的未來,兩個大國都將把這個區域提到更高的位置。
這裡並不存在一個統一的東南亞利益:連歐盟這樣的緊密區域合作體里,各國都有獨立不同的利益和立場,更別說東協這樣鬆散的區域體了。但對於中美,多年來一直意識到有一個典型的東南亞國家的態度,即模稜兩可(ambiguity)。縱觀東協十國,除了柬埔寨與中國的關係緊密不變之外,其他國家均在兩國之間搖擺,時近時遠,平衡或套利。
美國對東南亞:心不在焉與偶髮狀態
美國的外交政策優先序里,東南亞的存在感不高。二戰之後的美國外交的絕對優先級是歐洲,冷戰時期有蘇聯,之後東歐巨變柏林圍牆,911之後是中東,期間一直貫穿著中國。除了越戰期間,東南亞在世界警察的版圖上是非常靠後的。
即便在美國主動制定的優先級上靠後,美國的軍事部署,貿易投資和軟實力一套政策力量組合下來,還是在東南亞構成相當深遠的影響力。讓沈大偉(David Shambough)忍不住在去年發布的新書(《Where Great Powers Meet》)中呼籲,不應該光做不說:美國應該多說說自己在東協做了什麼,而東協,尤其是東協各國駐美國大使,應該公開表示對美國的認可和感謝。
唯一的例外是歐巴馬,他在任期間對東南亞高調重視,這既有他個人成長經歷(歐巴馬6-10歲在印尼生活)的偶然性,也有美國政策選擇回歸亞太以平衡中國的必然性。這個回歸亞太的計劃被特朗普四年打斷,美國對東南亞的關注程度重新回到沈大偉形容的慣常狀態里:心不在焉(distracted)和偶發性的(episodic)。但現在,美國外交最大關註定位在中國,亞洲幾個美國盟友相對穩定,東南亞就成了必爭之地。拜登總統任命坎貝爾當印太政策高級協調員,在未來四年里美國必然和除中國外的其他國家亞洲趨向緊密。
但是,沈大偉讓美國邊做邊說的呼籲多少有些一廂情願。他書中所列舉的安全(主要是軍事)、經濟和軟實力三種影響中,軍事合作最體現美國政府的政策延續性。但東南亞國家最看重的,反而是經濟。
今年一月我參加的一個當地外交官和學者的晚宴上,一位印尼政府的顧問(美國人)說,在東南亞,美國的排序是安全、政治、經濟;中國跟東南亞打交道的排序是經濟、經濟、經濟;而東南亞國家自己的排序也是:經濟、經濟、經濟。舉例說,中國現在是東協所有國家當之無愧的第一貿易夥伴國。
所以,東協國家看美國政策的變化時,如何定位,不如有什麼實惠。
此外,東南亞大國的穆斯林群體,也是美國重返亞太的一個微妙變量。印尼蘇哈托政府1965年上台之後,其實已經與美國漸行漸近,美國反恐布局中,印尼也起到相對關鍵作用。但印尼(80%國民信仰穆斯林),馬來西亞(50%以上穆斯林)即使與美國交好,也在官方敘述中保持沉默鮮有提及,必然是顧及民意。
但是穆斯林大國的身份意識並不弱,印尼也深知自己年輕人口所代表的市場發展潛力。他們或許是下一個希望在國際舞台上有更多聲音的國家。
也是在那個晚宴上,聊到英國推動組建的D10(G7基礎上增加美國的亞太影響圈,即澳、韓、印)時,一名新加坡外交官提出一個我從來沒想過的問題:10國名單裡面,沒有一個穆斯林國家。這個問題雖然沒提印尼的名字,無疑這是天然的選項。東南亞本地中等國家的崛起地位和影響力訴求,未來或許會更加明晰。
東南亞對中國:學會擁抱而不被壓垮
東協國家對中國的複雜心態,構築在層層疊疊的歷史、人文背景之上,有搬不走的地域比鄰,也有意識形態和國家發展階段的變化。總的來說,從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東協國家對中國態度從「防」轉「交」;98年亞洲經濟危機中國出手相助,大獲好感;而近二十年里南海問題爭端加深懷疑,經濟融合度卻也在不斷加強。
對東協而言,中國曾經一度提供了一個發展的選項。
泰國素來是美國本地最親密的盟友之一。2014年政變,軍政府上台之後,受限於美國不能向軍事政變國家出售武器的法律,美國和泰國軍事合作暫停,經濟合作也放緩。泰國的外交也隨即轉向。在沈大偉書中,泰國副外長受訪時說:「我們和中國走得多近,取決於西方將我們推得多遠(We will lean as close to China as the West pushes us)」。
但現在,中國經濟與東南亞各國的緊密程度,已經不再是一個可選項,而是必須。中國壓倒性的經濟力量,加上地域糾紛,引發了此前未曾料想的擔憂。馬來西亞在納吉布到馬哈蒂爾權力轉變之後多項工程叫停,無疑折射出民意的轉向和擔憂。
沈大偉引用一位不具名的泰國外交官在2017年交談時說:「 it’s too late for us Thais to escape China’s embrace… Thailand’s reality is to learn to how be embraced but not crushed」。
這樣的擔憂,在尤索夫伊薩克東南亞研究院的調研中更加明顯。76.3%的受訪者(均為東協國家的精英階層)認為中國是本地最大的經濟力量,但他們其中72.3%對中國的經濟影響是擔憂態度,僅27.7%持歡迎態度。政治影響力方面,49.1%認為中國是當地最有影響力的力量,但其中擔憂的比例更高——達到88.6%。

這個最新調研的時間持續了去年一年,其間,中國因疫情向東南亞提供的幫助收到受訪者的高度認可,應該是正向加分的。即使這樣,對中國經濟、政治影響的擔憂也如此明顯,甚至不降反升。東南亞國家一直公開強調不願在中美兩國之間選邊。調研中卻匿名的問了這個敏感的選邊問題——如果一定要在中美之間選擇一個,你選誰? 一年前的調研裡面,選中國和選美國的分別占46.4%和53.6%,近乎對半;今年最新的調研結果,中國大幅下降,選中和選美的比例變成38.5%和61.5%。也就是說,如果一定要選,今天東南亞六成的國家會選擇站在美國這邊。
如果放到一個更大的力量版圖裡面,東南亞國家對誰更有信任?結果日本高居第一,占67.1%,之後是歐盟(51%)和美國(48.3%),印度有19.8%,中國最末,僅有16.5%。

調研對象里來自政府、學界和智庫的比例在70%之上,比較反應官方的實際態度。這些數據都說明,經濟的實力,經貿的緊密,在東南亞和中國的關係中都不與信任呈正相關。民間交流的密切程度也不是:東南亞本就有海外最大的華人群體,占全球海外華人群體的70%。
要重塑信任並非易事,大國之間如此;大國和中小國家之間實力對比懸殊,更是如此;大小不等,還比鄰而居,心態必然更加複雜。
那中、美、東南亞在這一區域的互動,未來是什麼呢?
《經濟學人》給美國的建議是,不要獨立行動,而是亞洲整體策略,加強區域一體化。
沈大偉給中國的建議是:「大國總會聽到批評的聲音,這是成為大國的應有之義。成熟的大國會傾聽、反思、接受批評,並且據此調整政策和行為。」
中國、美國和東南亞,都會走出自己獨立和未知的軌跡。唯一確定的是,這些軌跡的曲線,交合分野,未來都將密切的在這個區域裡展開。

附:東協主要國家和中美關係的定位(不完全整理)
新加坡-中國
-安全/外交:全方位合作夥伴 -經濟:中國是新加坡第一大貿易夥伴國,第一大出口市場,第一大進口來源國;新加坡是中國在東協第四大貿易夥伴國,是中國第一大新增外資來源國。有超過6000家中國公司在新加坡註冊
新加坡-美國:
-安全/外交:主要安全合作夥伴(Major Security Cooperation Partner);新加坡樟宜海軍基地為美國第七艦隊及其他過往船隻提供後勤補給和維修服務(美國海軍撤出菲律賓蘇比克灣之後,這是東南亞唯一的航母駐泊基地)
-經濟:與美國2003年簽署FTA,也是美國在東協唯一的FTA;有超過3600家美國公司在新加坡運營,是在新加坡創造最多就業崗位的海外國家
菲律賓-中國
-安全/外交:全面戰略合作關係
-經濟:中國是菲律賓第一大貿易夥伴;菲律賓是中國在東協第六大貿易夥伴國
菲律賓-美國:
-安全/外交:美國的非北約盟友(2003年)。1947年簽署軍事基地合約(Military Bases Agreement,1991年結束)和 軍事互助合約(Military Assistance Agreement),1951年簽署共同防禦條約(Mutual Defense Treaty)。在美軍1992年被迫離開菲律賓之後,1998年簽署訪問部隊協議(Visiting Forces Agreement, 2020年杜特爾曾特宣布終止,後繼續進行),2002年簽署(Mutual Logistical Support Agreement),2014年簽署Enhanced Defense Cooperation Agreement EDCA -經濟:美國是菲律賓第二大出口地和第五大進口來源地。菲律賓是美國第31位貿易夥伴
越南-中國
-安全/外交:全面戰略合作夥伴
-經濟:中國是越南第一大貿易夥伴;越南是中國在東協第一大貿易夥伴國
越南-美國:
-安全/外交:2011年簽署MOU on Advanced Bilateral Defense Cooperation, 2015年簽署 US-Vietnam Joint Vision Statement on Defense Relations
-經濟:美國是越南第二大出口地;2020年12月美國將越南列為匯率操縱國
泰國-中國:
-安全/外交:全面戰略合作夥伴
-經濟:中國是泰國第一大貿易夥伴;泰國是中國在東協第三大貿易夥伴國
泰國 – 美國:
-安全/外交:美國的非北約盟友(2003),2012年簽署(Joint vision statement on the Thai-US Defense Alliance)
-經濟:美國是泰國第二大貿易出口國和第四大貿易進口國
印尼-中國
-安全/外交:全面戰略夥伴
-經濟:中國是印尼第一大貿易夥伴;印尼是中國在東協第五大貿易夥伴國
印尼-美國:
-安全/外交:綜合夥伴關係 Comprehensive Partnership(2015)
-經濟:美國是印尼第三貿易出口國
馬來西亞-中國:
-安全/外交:全面戰略夥伴關係
-經濟:中國是馬來西亞第一大貿易夥伴;馬來西亞是中國在東協第二大貿易夥伴國
馬來西亞-美國:
-安全/外交:綜合夥伴關係 Comprehensive Partnership(2014)
-經濟:美國是馬來西亞第三大出口地,第四大進口來源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