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約有180個加油站。(海峽時報)
作者 王震宇
到油站添油是每個車主常做的事,開車到新山添油還使出各種怪招省錢,還讓一些新加坡車主臭名遠揚。
這種貪小便宜的行為日後可能成為歷史,但原因跟車主完全無關。
交通部在2021年宣布,為配合新加坡綠色發展藍圖,減少公路上的排碳量,將於2040年全面淘汰內燃式引擎車。
陸路交通管理局的數據顯示,電動車去年占新加坡汽車銷量的近12%,相較2021年的僅約4%有顯著增長。
這個比例雖然看起來仍不太高,但政府正通過減低路稅、安裝更多充電樁等措施,逐步推動電動車的需求。
待車主轉而駕駛潔凈能源車輛,汽油和柴油的需求也將隨之下降。
一項發表於2019年的報告指出,倘若經商模式維持不變,全球至少四分之一的加油站將面臨停業的風險,在最糟的情況下,多達八成的加油站可能會關閉。
新加坡目前的大約180個加油站,該如何因應局勢,免遭淘汰?
變身充電站應對「鄰里充電樁」競爭

殼牌前年收購電動車充電網絡服務商Ubitricity,在英國和歐洲設置超過4000個充電樁。(網際網路)
英文有句俗語「If you can』t beat them, join them」,意指「無力勝之則從之」,因此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讓加油站為電動車提供充電服務。
實際上,國內外的一些加油站已經採納這個轉型方案。
石油巨頭殼牌前年收購電動車充電網絡服務商Ubitricity,在英國和歐洲設置超過4000個充電樁。
殼牌也在倫敦開設首個電動車充電站,以九個超快速充電樁(可在半小時內為大部分電動車充電八成)取代原有加油站的柴油泵和燃油泵。
殼牌在新加坡經營57個加油站。去年中旬,其中21個加油站已提供充電樁,同樣可在半小時內為車輛充滿電。
去年底,另外三個加油站也設置了150千瓦(kW)的高效能充電器,為新加坡電動車車主提供充電率更快的服務。
問題是,加油站業者還必須應對來自「社區充電樁」的競爭。

到了2025年,新加坡近2000個停車場將會各自安裝至少三個充電樁。(聯合早報)
交通部長易華仁去年3月曾透露,到了2025年,新加坡近2000個停車場將會各自安裝至少三個充電樁,大部分屬於低功效(low-powered)、且須通宵充電的設施。
專家建議,為了要與這些充電樁做出區別,加油站業者應考慮投資快速充電設施。
依照電動車的構造和電池容量等因素,快速充電一般上會介於30分鐘至一小時,若加油站可提供快速充電服務,相信能吸引大部分想節省時間的車主。
注入新元素提供一站式服務
不過,即便是半小時能充滿電量,還是比幾分鐘內就能搞定的添油過程慢了許多。
換言之,加油站還得提供其他服務和措施來招攬更多生意,讓車主能充分利用等候車子充電的時間。
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工程系統和設計師系副教授Lynette Cheah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加油站必須儘快嘗試自我創新,以跟上改變的步伐,避免被淘汰:
「一旦加油站設置快速充電樁,就有機會為等候車輛充電的顧客提供更多服務,例如讓他們有空間休息喝杯咖啡、採購雜貨,甚至領取包裹。」

新加坡東部的一家加油站在2017年進行整修後,增設一個讓腳踏車騎士能歇息和為輪胎充氣的腳踏車停放處。(海峽時報)
目前,新加坡的加油站都有相應的便利店,但業主單靠便利店未必足以拼業績。
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本地少數加油站預見到這方面的改變,並已採取行動。
位於新加坡東部的一家加油站在2017年進行整修後,除了有24小時快餐「得來速」(drive-through)、一個包裹自取站,還有一個讓腳踏車騎士能歇息和為輪胎充氣的腳踏車停放處(bicycle bay)。
東北部的另一個加油站則可讓車主和顧客買到泡泡茶、新鮮農產品和其他雜貨必需品。
由此可見,加油站「進化」成提供更多元化的零售服務,似乎勢在必行。
重新發展加油站地段或進行合併
萊坊(Knight Frank)研究主管鄭衛銘在一篇專題報告中提出,加油站若遭淘汰,就可能併入周圍的地段。
全島加油站平均面積為2萬2000平方尺,共占新加坡400萬平方尺的土地。
鄭衛銘表示,平均2萬2000平方尺的土地面積相對較小,從經濟效益角度而言發展空間有限,除非與周圍地段合併。
他舉例說,位於宏茂橋3道的加油站地段,其土地使用權剛剛在5月到期。
「政府可把該地段列為剩餘土地(remnant land),與周圍一些日後可能關閉的低樓層工廠合併,再為合併地塊招標。」

新加坡將於2040年全面淘汰內燃式引擎車。(海峽時報)
鄭衛銘也認為,另一個可能性是改變加油站地段的用途,將它們發展成樂齡活動中心、社區中心,或為外籍勞工、低收入家庭等提供支援服務的中心,甚至公共休閒空間,為社會和社區帶來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