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更多年輕人通過社交媒體內容 自我診斷心理健康問題

本地一些心理學家表示,有更多年輕人通過社交媒體內容,自我診斷心理健康問題,其中的準確度因人而異。專家說雖然網絡資料更便宜和快捷,但不應作為專業援助的替代品。
拉瑪德看了朋友分享的這段關於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的視頻後有所啟發,讓他了解自己為什麼無法集中精神,也不再對自己過於苛刻。
拉瑪德說:「以前我真的只會自責。當我看到視頻時,我想我可能可以尋求幫助。」
但也有人看了這類內容,給自己貼標籤而陷入惡性循環。受訪心理學家發現,求診的病患中已自我診斷的人數激增,當中只有一成正確地自我診斷。
臨床心理學家陳端琳博士說:「這些病患開始變得非常憤世嫉俗,因為他們已經有點狀況了,所以也許他們感到有點低落時,會認為生活很累,但誤認為是自殺念頭或失去活著的意願,然後陷入抑鬱狀態。」
心理學家表示病患應確保資訊來源可靠。而即使做足功課,病患能為自己做的也有限,最好還是尋求專業協助。目前向私人心理學家求診每次可花費超過100元,公共醫療機構的預約則可等上一個多月。專家認為要協助我國打擊心理健康問題,增加心理學家的人數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