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公積金制度在新加坡已實行近30年。在此期間公積金制度經過10次修改後不斷完善。如今新加坡的公積金制度不僅用在住房方面,而且也用在醫療和社會保障方面。許多人由當初的被迫執行公積金制度變為自覺行動。1961年新加坡政府為加快工業化過程、促進經濟發展,創建了裕廊工業區。該區的面積為70平方公里,包含了來自各地的跨國公司和本地的高技術製造業公司。

新加坡政府也根據地理環境的不同將新加坡東北部劃為新興工業和無污染工業區;沿海的西南部、裕廊島和毛廣島等劃為港口和重工業區;中部地區為輕工業和一般工業區。從上世紀60年代起已開發國家將自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大力向外轉出的時期,新加坡乘著這一東風迅速發展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1968年至1988年期間新加坡保持著年均9%的經濟增長率,是當時世界上經濟增長率最高的國家之一。

上世紀80年代的新加坡已完全改變了以轉口貿易為主的殖民經濟結構,建立了以製造業為主的多元化經濟結構,成為了東南亞地區工業化程度最高的國家。20世紀70年代以來新加坡的電子電器產業以年均20%的增長率快速發展著。李光耀在1980年的國慶講話中指出:「我們更大的前途在於腦力服務。尤其是在電腦軟體方面必須從低級技術邁向高級科技」。

新加坡的電腦工業在李光耀領導下得以蓬勃發展,從而成為了電子電器工業的支柱。多年來新加坡政府一直不惜巨資建設港口、機場等基礎設施。1986年新加坡港取代鹿特丹港成為世界第一大商港。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後新加坡在推行工業化政策的同時也把目光投向了金融業。到了20世紀80年代已有114家外國銀行在新加坡開業。如今的新加坡已成為繼倫敦、紐約、香港之後的全球第四大國際金融中心。
(文章來源: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