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信是新加坡抗疫的基石之一 4月24日,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新加坡中央醫院客卿講演會暨晚宴上致辭時說,高度互信是新加坡抗疫的三大基石之一。

(圖源:MCI)
李顯龍引述醫學期刊《柳葉刀》的一項研究說,人民對政府的信任度越高,對遵守防疫措施的主動意願就越高,冠病疫苗接種率也越高,他說,從這個角度看,互信的重要性甚至比醫療水平和醫療資源的可及性還重要。
他說,新加坡有幸是個具有高度互信的社會,這種互信出現在三個方面:
一、民眾相信政府所做的一切是為了新加坡和新加坡人的利益
二、民眾相信政府有能力為新加坡人做出正確的決策
三、民眾相信每個公民都會儘自己應盡的一份力 他說,在有些國家,連室內戴口罩這麼基本、簡單的防疫措施都會引發社會對立和衝突,但是,在新加坡,人們團結一致,主要就是因為有互信。
李顯龍說,這種高度互信,是過去幾十年新加坡民眾和政府之間相互建立起來的。
他舉了四個例子,說明新加坡民眾和政府之間存在高度互信:
一、願意遵守「麻煩的」防疫安全管理措施
二、耐心遵守防疫措施鬆鬆緊緊的反覆調整
三、響應疫苗接種號召,包括加強針的接種
四、負起個人和社會的防疫責任

(新加坡多次反覆調整防疫安全管理措施,包括堂食規定出現了俗稱的「石頭剪刀布」,即禁止堂食、二人堂食、五人堂食)
醫患之間也存在高度互信 李顯龍說,這種互信不但存在於民眾和政府之間,也存在於民眾和公共衛生和醫療系統、以及醫患之間:
一、民眾相信醫護人員是專業的,內行的
二、民眾相信醫護人員是無私、專注地為病患提供護理和治療
三、公共衛生和醫療系統對民眾透明、誠實

(圖源:新加坡中央醫院)
他說,公共衛生系統的服務對象是社會,並非個別病患,追求的是儘可能照顧大多數人。他舉例說,PCR核酸檢測的精確度比ART抗原檢測高得多,但是,新加坡轉用抗原檢測為主、核酸檢測為輔,這樣就能更快、更低成本地篩出並隔離陽性病患,對遏制病毒傳播起了很大的作用。
主動通報疫苗不良反應 和接種疫苗時出現錯誤 李顯龍又舉例說,新加坡在展開疫苗接種計劃的時候,衛生部每個月都通報接種疫苗不良反應的數據;疫苗接種工作出現錯誤時,如接種人員劑量使用錯誤,當局也會主動公布並展開調查。有些人認為,這些負面消息還不如不報,眼不見為凈,不要讓這些消息影響民眾對疫苗接種的信心。

李顯龍說,這是不智的;如果不通報負面消息,一次,兩次,或許可以瞞混過去,但是,總會有流言傳到社會上,人們會開始質疑,失去信心,當局最終將為此付出最大的代價——公共信任缺失。
X病毒將在新加坡出現 李顯龍說,新加坡抗疫的另外兩大基石是堅韌的醫療系統以及有效的公共衛生應對措施。
他說,新加坡總有一天會遭遇X病毒;所謂「X病毒」,是指在未來可能出現的一種未知病毒,傳播力強,毒性強,很容易變異,將對人類社會形成新的挑戰。
李顯龍說,新冠疫情已經讓許多國家疲於奔命,人類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在未來數十年內,完全有可能出現一種比冠病-19更為致命、傳染更快的病毒,橫掃全球。
他說,新加坡必須及早準備,盡力準備,當這個X病毒最終來襲時,新加坡可以啟動快速、有效的應對。
因此,新加坡必須維持卓越的醫療水準,加強對公共衛生的重視,為醫護人員提供支持和提升專業技能,定期調整醫護人員的待遇,拓展醫療基礎設施。新加坡將在2030年之前,增設九家綜合診療所,以及六家急症和社區醫院。
新加坡也將深化過去20年來建立起的研發能力和生物醫學專才,並與其他國家的專家和研究人員展開合作與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