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新加坡教育部長黃循財(Lawrence Wong)預測,在後疫情時代新常態到來之前,新冠疫情的影響還將持續四到五年。
不過,我對旅遊業和航空業形勢相對樂觀,旅遊業的長期增長前景非常光明。我堅信,旅遊與航空將重返輝煌,繼續大幅增長並會超過新冠前的水平。
教授簡介


掃碼查看
英文簡歷
Jochen Wirtz | 武耀恆
新加坡國立大學
商學院副院長
市場營銷系教授
英國·倫敦商學院
服務營銷學博士
教研領域:低成本高效率的卓越服務、服務革命、推薦獎勵計劃、消費者機會主義行為等
首先,亞洲的中產階級正在迅速擴大,旅遊仍是人們喜愛的休閒享受之一。
另外,全世界人民早已按捺不住出門旅遊的渴望,受各種政策限制出行近一年後,大家渴望體驗旅行和探索世界。
有些人的家人和朋友生活在世界不同的地方,人們都想和親朋好友見見面;有些人業務尚未完成,比如要返校讀書,恢復商務會議或重啟工作項目。
休閒旅遊復甦
不管出於什麼原因,旅遊業都亟待再次騰飛,受到壓抑的需求勢必會提振整個行業的發展。
去年底,奧緯諮詢(Oliver Wyman)對4,600人展開的一項旅遊業復甦全球調查顯示,63%的受訪者願意不久之後進行休閒遊,其中35%的人表示會在接種疫苗之後出行。
我相信諸如疫苗接種、群體免疫和檢測方法改進等因素將減少隔離的需要,為未來六至十二個月人們開展更多的休閒旅行創造可能。
只要旅行被認為是安全的,檢疫限制放寬,這部分業務必然會繁榮起來。
如果全世界範圍內有更多人接種了疫苗,並且公眾能對新冠疫苗的效果以及疫苗對社會的保護程度有進一步的了解,全球旅遊規則也將隨之誕生。

2020年2月27日,新加坡樟宜國際機場候機大廳里戴著口罩的旅客(AFP圖片)
希望現實情況與以色列的一項初步調查數據所顯示的一樣,接種疫苗的旅行者不再會成為病毒的攜帶者。如果這樣,預計休閒旅遊會迅速恢復到疫情之前的水平。
目前已經有一些跡象表明休閒旅遊正在復甦,雖然都在小範圍內。
信用評級機構惠譽(Fitch)今年2月發表的一份報告稱,歐洲各地新頒布的限制措施推遲了休閒旅遊的復甦,其「時機在很大程度上將受到疫情控制措施、包括疫苗接種成功與否的影響」。
根據預測,復甦「最可能在5月份到來,但短期內不會達到疫情前的水平」。
「相比高級部門,預算和經濟部門能夠更快地從衰退中恢復,預計將在這次疫情之後出現反彈。」
國際航空運輸協會近期也預測 「今年的旅遊需求將增長13%」(其中主要是休閒旅遊)——儘管這只是保守估計。
商務旅行減少
然而,休閒旅行者比商務旅行者對價格更為敏感。
因此,要想在一開始就吸引休閒旅客,航空公司對於提高機票價格必須慎重。通過平衡需求增加飛行量,從而慢慢減少損失。
這項措施會一直實施到商務旅行恢復正常水平。航空公司通常需要商務旅行才能使航班盈利。

「登機」前,乘客可以和新加坡航空的乘務員合影(CNA圖片)
然而,樂觀情緒下也有美中不足之處,商務旅行可能需要四五年的時間才能恢復至新冠之前的水平。
許多會議轉移至線上,這一轉變意味著銷售、業務開發和諮詢差旅會減少。
也就是說,不用滿世界乘坐紅眼航班,高管的工作範圍和工作方式發生了變化,工作效率也隨之提高。
管理層可能只需要去較遠的地方,因為用在線交流取代區域出差更具成本效益。這意味著與疫情之前相比,出差更多會是長途旅行。
對長途商務旅行來說,這是個好兆頭,但新的工作方式也將嚴重影響中短途旅行收益。
政府支持至關重要
為了幫助航空業在一定程度上減輕高收益乘客的流失,新加坡副總理兼財政部長王瑞傑在今年的預算案中宣布,將支出8.7億新元支持航空業,這將受到航空公司和其他行業參與者的歡迎。
這些支持措施包括對樟宜機場和實里達機場航站樓地勤公司的休息室和辦公室給予10%的落地費折扣和50%的租金折扣。
節約下來的成本可能會轉化為更多的提前運力部署,如新加坡航空已經恢復了每天直飛美國主要目的地的航班,儘管其載客量不到航班總載運量的四分之一。
考慮到部分航空公司已經倒閉,倖存的航空公司削減了運力和成本,所以即使商務旅客的回歸落後於休閒旅客,這些公司也應該能在未來12個月內再次獲得正現金流。
不過,在等待現金流增加的同時,這些公司仍需要政府補充資金,以提供金融緩衝,增強抵禦未來衝擊的能力。
在航空公司運力利用率較低的情況下,通過提供財務支持,可以幫助它們在這段相對平靜的時期提高競爭力。
無論是新的衛生解決方案、非接觸或避免接觸的出行方式,還是積極推進數字化的舉措,航空公司只有對最新趨勢保持警覺,並有信心在疫情中倖存下來,才能做到這些。
賦予企業這種信心,推動它們創新,有利於企業在復甦中保持良好狀態。
對於新加坡這樣的航空樞紐來說,由於網絡效應,先行先試非常重要。
對於這個生態系統而言,客流才能產生更多客流。連通性越高,吸引的客流就越大,才能形成積極的、自我強化的良性循環。
這種網絡效應適用於旅客和貨物,並解釋了新加坡航空為何在關鍵戰略目的地迅速恢復運力。
整個國家都能感受到航空樞紐的重要性,不僅僅是航空業本身,因此政府援助航空業合情合理。在疫情之前,航空業對新加坡GDP的貢獻率約為12%。

樟宜機場的新航客機(資料圖片)
航空入境的遊客往往會停留幾天,對酒店、餐飲、零售以及計程車等行業的收入都會產生積極影響。
商務旅行者也是如此,他們更傾向於在城市裡舉行會議和集會,這對消費也有貢獻。
對新加坡來說,一個先進、強大的航空生態系統能夠直接造福整個國家。對於建立國家競爭優勢所需的許多其他行業來說,旅行的便捷性、成本競爭力和高品質旅行體驗都至關重要。
從財富管理到科技創業生態系統,再到大型跨國公司——遠超區域競爭對手的強大航空業有助於吸引這些企業,並為新加坡的未來繁榮做出貢獻。
繼續削減成本
儘管得到了政府的持續援助,為了保持復甦勢頭,像新航這樣的航空公司還是不得不做出艱難的人力削減決定。
航空業者不得不裁員以削減成本,這樣才能繼續精簡自身,應對需求。
他們可能更願意裁掉能夠相對迅速培訓上崗或容易招聘到的工人。當這些員工工作不夠飽和時,航空公司可能會覺得沒必要將他們留下。
航空公司會發現,如果這些崗位的員工人數過高,可以先減少一部分,以後可以再隨著客流的增加同步重建。
對於飛行員和專業技術人員等專業性崗位,航空公司對是否要解僱他們可能會有所猶豫。畢竟這些員工一旦被裁,可能找其他就業機會離開新加坡,或者在準備重新就業時發現自己的技術已經落後。
任何一種情況都可能導致航空公司難以重新雇用他們,並重建相關能力。

樟宜機場中轉區(CNA圖片)
因此,有必要留住這些有專業技術的員工,或許可以通過兼職的形式讓他們保持與行業的聯繫,而不是徹底解僱。
這樣看來,將「就業支持計劃(Jobs Support Scheme)」再延長6個月意義非凡。政府可能會根據旅遊業回暖的速度重新分配撥款。
但就目前而言,如果隨著疫苗接種增加和全球商務旅行逐漸增多,休閒旅遊慢慢恢復,這可能是航空公司所需的最後一部分支持。
航空公司自身需要考慮的是削減成本,保持精簡,並為經濟復甦做好準備。
文章英文版原載於CNA官網
原文標題為Commentary: The aviation sector should bounce back sooner than expected,點擊閱讀原文查看
作者:Jochen Wirtz(武耀恆),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副院長、市場營銷系教授
翻譯:汪青青
*本文觀點不代表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機構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