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幸在新加坡生活過一年,最近這座小縣城突然火了,今天我從純生活角度,為大家整理了一份事無巨細的《新加坡生存手冊》,請笑納。
一、出行
新加坡人不用google map,而用一款本地人開發的地圖「gothere Singapore」,因為真的很好用。
Google map放大了是整個地球,gothere Singapore拉到最大便是新加坡全島,島上的一切,從公交地鐵時刻表,到步行打車距離,再到商場酒吧營業時間都一應俱全,本地人到底更了解本地。
新加坡地鐵系統很發達,我卻一次都沒坐過,因為坡縣太小,打車去哪最多七八分鐘,有次我去一個別墅區吃披薩坐了20分鐘德士都覺得自己出了個大遠門,下車感覺頭暈目眩。
(新加坡華語中:德士=計程車)
新加坡地名很容易搞混,好多地方都用房地產公司冠名,如「Raffles XX」、「Marina XX」,所以全城到處都是Raffles和Marina,幾家電影院也都叫Cathy,非常易混,注意區分。
二、語言
英語是新加坡第一語言,華語(中文)是當地華人(占總人口70%)間通用的方言。
高中時有部新加坡電影《小孩不笨》,看到裡面人英語國語混著講,很疑惑這兩種語言在當地地位,去那邊生活一段時間後漸漸明白:
國語在新加坡≈滬語在上海
英語在新加坡≈國語在上海
在新加坡,兩人初次見面默認語言是英語;正如在上海,兩人初次見面默認語言是國語。
在新加坡,越年長的人英語往往越差,國語則恰恰相反;正如在上海,越年長的人國語往往越差,滬語則恰恰相反。
新加坡絕大多數人都會講英語,除了極少數老人;上海絕大多數人都會講國語,除了極少數老人。
兩個新加坡華人對話,往往英語國語混用,正如兩個上海人對話,往往國語滬語混用。
混用程度要看年齡,年紀越小則英語比重越高,但不會高到100%,國語總要說幾句,這點上海則不同,兩個00後上海人是可能100%用國語交流的(即便兩人都會上海話)。
混用方式主要為:
講英語時,新加坡人喜歡帶上國語語氣詞,例如最經典的「OK啦!」
說國語時,喜歡用英語的名詞,如「這個weekend來一下office。」
總體說來,即便你一句英語也不會,在新加坡也能暢通無阻,絕大多數招牌、菜單、說明書都是雙語,畢竟70%都是華人,無論去醫院、商場、銀行,至少都有一個會國語的人和你溝通,如果你看到一個華人臉,大膽開口講國語吧,95%以上機率ta也會講。
三、人文
新加坡70%人口是華人,另外還有15%馬來人,10%印度人,5%白人(很多來自澳洲),各民族間毫無隔閡,打成一片,是我去過最為和諧的多民族國家。
這得益於國父李光耀一系列天才政策,如華人、馬來人、印度人輪流當總統,每個學校、公寓都按人口比例強行讓不同民族的人一起上學,共同居住。
新加坡人總體對大陸人是友好的,友好程度大約介於中國台灣與中國香港之間。
新加坡的國民性大致是國父李光耀的個性:務實與精明。
我一直覺得,讀懂李光耀,便讀懂了新加坡。
坡縣人並沒有什麼理想主義,他們最大追求是過好自己生活,在人生每個階段實現利益最大化。
這種務實從這個國家的語言教育也能體現。
早年為與西方全面接軌,坡國全面推行英語教育,幾乎廢除了漢語,近些年中國崛起,為和中國做生意,華語教育又有所恢復。
新加坡政府就像一個大家長,對孩子什麼都要管,比如為了保護環境全國禁止賣口香糖。
這位家長也有可愛的一面,早些年科研發現美祿(類似於高樂高的東西)營養全面,有利健康,新加坡政府便在全國大力推行美祿,以至如今這座城市大街小巷都是美祿,堪稱美祿國。
有次去診所看病,等候時翻閱了一本預防愛滋病的小冊子,驚奇的發現第一頁便寫著「新加坡現有24位hiv攜帶者」(具體數字可能有偏差),這24人想必都記錄在案,新加坡政府對國民的掌控可見一斑。
順便提一下名揚世界的「鞭刑」。
其實如今鞭刑在新加坡用的已少之又少,且與時俱進,非常現代化,抽鞭子時會給受罰者全身連上各種醫療儀器,監測你的生命體徵,旁邊也有醫生,一旦發現你不行了會立刻停止行刑,送醫治療,康復後另行補鞭,所以大家完全不必害怕被抽死。
去新加坡前當地人告訴我不要闖紅燈,但有幾次趕時間也闖過,並沒啥事兒。
我在新加坡一年,從未聽到周圍有任何人遭遇鞭刑。
因為地狹人稠,競爭激烈,新加坡人大多勤奮刻苦,精明強幹。
當精明中算計的一面展現出來,往往令人不太舒服。
我在新加坡有兩次租房經歷,為了多賺一點中介費,房產中介每次能帶我看貴的就不看便宜的,即便便宜的房子離公司近,更適合一人住。
當然,這裡到底是個法治國家,精明與算計大多都在法律之內,詐騙之類在新加坡少之又少。
四、住房
新加坡住房體系與中國香港類似,實行組屋制,70%新加坡人住在租屋裡,組屋類似香港的公屋,但有差異。
公屋只面向香港本地低收入人群,只租不賣,組屋中有相當一部分可以買賣,外國人也可以租住。
所以中國人去新加坡租個組屋是非常經濟的選擇。
(可能是本手冊中最無用的建議)
只要你在新加坡住在公寓里,便算有錢人,新加坡地產業很發達,公寓都建的規範細緻,每所公寓都帶泳池與健身房,外加天氣好,可以一年四季天天游泳。
如果在新加坡住別墅,這人肯定是頂級富豪了。
說到天氣,新加坡一年都在35度左右,12月和1月因為降雨偶爾會20多度,夏天再熱也到不了40度,是我去過地方里氣候最宜人的鎖在。
五、醫療
新加坡和中國香港一樣,實行診所制,身體不舒服先去公司或家附近診所,一般小病診所里的全科大夫都能幫你搞定,特定的病也有專科診所(如骨折),只有極少數大病診所才會介紹你去醫院治療。
和香港一樣,新加坡醫療界很卷,能在這裡開診所都有兩把刷子,不必擔心診所太小搞不定你。
六、飲料
新加坡人可能是全世界最不愛喝酒的民族之一,他們有三大國民飲料:
美祿、薏米水、酸柑水
之前孫燕姿在《康熙來了》講很多新加坡人在夜店蹦迪時也會喝美祿而不是喝酒,當時覺得這畫面詭異到難以置信,直到來了新加坡才發現這是真的...
順便一說,新加坡最大的夜店是Zouk。
除去夜店,美祿在坡國任何一家飯店或路邊攤幾乎都能看到,坡國人把這玩意兒玩出了花,從美祿飲料、美祿冰淇淋、甚至美祿蛋糕應有盡有,足見這國家多麼小清新。
不過這東西實在太甜,外加熱量很高,我並不喜歡。
我個人欽點的新加坡國民飲料是薏米水(Barley)
可能因為「薏米水」三字讀來拗口,坡縣人更愛用「Barley」稱呼這種飲料。
回國後最懷念新加坡的便是Barley,雖然國內也有很多飯店賣薏米水,但可能原料關係,總不是那個味兒,而且國內做薏米水總喜歡放片檸檬,這在坡縣人看來簡直是奇恥大辱,堪比在披薩上放菠蘿或在啤酒里放冰塊。
新加坡各個飯店Barley同質化很高,畢竟原料同源,製作門檻也不高,不過我還是最喜歡文東記的,只有他們家的Barley能做外帶(裝在水瓶里),但記得三小時內飲用,隔夜就不是那個味兒了。
至於酸柑水,有點像橘子汁,但太酸,我並不喜歡。
七、美食
新加坡和中國香港一樣,家裡普遍很小,大家都不愛做飯,所以催生出這個美食之城。
坡縣本來有個自己的點評網站:Hungry gowhere,評分非常精準,高分基本都好吃,可能因為這個小清新國家的網際網路還沒玩出水軍刷屏這些花樣。
可惜,運營15年的Hungry gowhere去年倒閉了,應該是沒有找到好的盈利模式,在此默哀一分鐘。
好在大家還有我。
推薦一些我最愛的飯店:
1、文東記

文東記是我御封的新加坡第一美食,勝在全面,海南雞、薏米水、金銀蛋莧菜等等本地美食在這家店都能找到,而且出品穩定,能上菜單就沒有難吃的。
招牌的海南雞在全新加坡能排名第二,因為第一實在過於強悍,不過海南雞分為兩種,白切雞和燒雞,文東記的燒雞算是全島第一。
2、天天海南雞飯

全島第一海南雞,甚至稱他為世界第一白切雞也不為過,坐落於一個很不起眼的food court(美食廣場),其實就是個路邊攤,現切現賣,買完後自己在food court找位子坐。
第一次去,吃了半隻後意猶未盡,又點了半隻,竟然一人吃了一隻雞。
順帶一提,新加坡有很多food court,不同於國內的美食街或美食廣場大多是工作快餐或騙騙遊客,新加坡很多名店都藏在food court里,內有乾坤,值得仔細發掘。
另外,新加坡人不愛用干紙巾,他們更愛濕紙巾,多數飯店只給濕紙巾,干紙巾得額外要甚至買。
3、大華肉脞面

也是個路邊攤,隱匿在一個居民區,應該一開始就是自家廚房做著玩賣給鄰居,沒想到越做越火,聽說現在都評了米其林了。
食物很簡單,就是面上放些肉丸、肉脆、油渣、紫菜,調在一起卻驚為天人,我在新加坡時還不是米其林,每次只需排個十幾分鐘,聽說現在去的話要一小時開外了。
以上三家是我欽點的新加坡美食三巨頭,旅行時間緊的話先把這三家吃了就算不虛此行,若還有時間可以再去下面這些餐廳:
4、黃亞細肉骨茶

肉骨茶是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獨有的一種美食,新派肉骨茶其實就是排骨湯加點胡椒粉,馬派肉骨茶不知加了啥,藥味十足,黃亞細是新派代表。
其實肉骨茶這道菜真的平平無奇,說白了就是骨頭湯,但黃亞細其他小菜做的都很出色,尤其是鹵大腸和鹵豬腳,比較適合早餐。
5、珍寶海鮮

胡椒蟹也算新加坡一道國菜,而且在新加坡吃蟹並不貴,吃胡椒蟹主要有兩家店,另一家叫「無招牌」,相比珍寶,無招牌實在太一般了,還更貴,不推薦。
6、九巷田雞

九巷田雞位於新加坡著名的紅燈區芽籠,雖為紅燈區,卻煙火氣十足,有數不勝數的各類美食,芽籠的布局大概是一條主幹道加上旁邊一條條巷子,所謂「九巷田雞」正位於第九巷。
九巷田雞最絕的是做田雞的糖醋汁,甜美爽口到令人想配上兩大碗飯,田雞本身倒平平無奇
另外,與這家店齊名的「九巷牛河」實在太一般,完全不值一去。
7、店小二

應該是某位南京移民開的,招牌菜是南京派烤鴨,醬汁浸潤那種,改良處在於加了些中藥,別具風味,個人覺得比我在南京吃到的都好,一直嘆息為何不把分店開到中國,一定能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