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一名技工成為本地首名成功進行胰腎兩內臟同時移植的二型糖尿病患,如今體內「新舊內臟」共存,擁有2胰臟和3腎臟。
《新明日報》報道,50歲的技工劉禮平在27歲時就患有糖尿病,由於工作繁重、吃不定時又飲食習慣差,以致血糖指數超標,到藥物也無法控制病情的程度。
病情每況愈下,他在步入40歲後開始早晚注射胰島素,但在43歲時又發現腎衰竭。必須開始洗腎。

負責為劉禮平進行移植的其中3名醫生及高級顧問醫生與劉禮平合影。(左起順時鐘)邦尼副教授、顏慧俐醫生、禾沙蘭柯爾斯南醫生、劉禮平以及張和義副教授。(國立大學醫院提供)
「年輕時我什麼都吃,不會忌口。父母在50、60多歲時患有糖尿病,弟弟也在20歲時患上,我想這可能和家庭的飲食習慣有關,以前父母對糖尿病也沒什麼認知,所以我們以前都吃得偏咸,口味也較重些,如滷肉。」
他憶述說,需要洗腎確實給生活造成許多不便,例如要每天控制攝入的水量,以及無法像之前一樣隨時可以加班。
「在洗腎期間,每天茶水不能過量,要注意不可一天超過一公升。除了吃得清淡些,我也不能多喝骨頭熬制的湯水,因為裡面含有嘌呤。
「我要養一家五口,當時不能像以往那樣常加班,每個月的家庭開銷都很吃緊。」
劉禮平2017年在腎臟移植的等候名單上,之後醫生認為他也適合移植胰臟,而在2018年轉列到胰腎同時移植的等候名單。他照常生活,幾乎快忘了自己還在名單上,直到2019年4月14日接到院方通知。
他清楚記得2019年4月15日這一天,因為這是他進行胰腎同時移植的日子,也是他認為重獲新生的一天。
完成手術後,劉禮平成為本地首名進行胰腎同時移植的二型糖尿病患。雖然他下來餘生仍需每天吃藥避免體內排斥新內臟,但他終於無需注射胰島素或洗腎,讓他重新過正常的生活。
原有內臟留體內不會壞死
雖然「舊」胰臟與腎臟都已失去功能,但仍能與「新內臟」共存。
其中為劉禮平進行移植的全國胰腺移植計劃主任張和義副教授受訪時說,在移植時除非原本的內臟造成體內任何問題,否則為避免情況更複雜如失血過多,通常原有的內臟是不會被移除的。
「原有的內臟即使遺留在體內也不會壞死,但隨著它們的功能性繼續衰退,內臟會縮小,但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不會造成問題。
手術後望到國外旅行
曾需一周洗腎3次,手術後最大心愿是遠出國門,卻不料碰上疫情來襲。
劉禮平表示,需要洗腎的時期,他一周進行3次,每次4個小時。
「 那時我根本不能出國遊玩,最多只去馬來西亞,而且還不能安排去太多天,最多三天兩夜,並在周一回來洗腎。」
他說,移植後,最大的願望是能到國外旅行,但卻碰上疫情。
4人團隊進行
自2012年,新加坡已有5名糖尿病患包括劉禮平,進行了胰腎同時移植。
劉禮平的6小時移植手術由4人團隊進行,領導手術的是國大醫院器官移植中心同席主任克里斯南古瑪馬哈旺教授,其他成員有張和義副教授、國大醫院器官移植中心成人腎臟與胰腺移植計劃顧問醫生邦尼副教授,以及全國胰腺移植計劃副主任顏慧俐醫生。
張和義說,在進行移植前需要在病患的肚臍下方開個豎直約15公分長的切口,再將腎臟移植到腹部的左邊,胰臟則到右邊,然後再接通到其他血管與內臟。
移植試行計劃長達8年
胰腺移植試行計劃長達8年,醫生表示移植手術涉及兩內臟複雜程度頗高。
在2012年推出的胰腺移植試行計劃一直持續到2020年,直到今年4月獲衛生部批准,成為全國計劃。
張和義解釋,試行計劃持續多年是因為這手術涉及兩個內臟,過程繁瑣複雜。
「我們也想召集更多的本地醫療專家看法,讓該移植能強化現有的移植程序。另外,我們也需要時間找尋匹配的病患,確保最佳的結果。因為不是每個糖尿病患都適合該移植,如果病患在注射胰島素後能控制病情,也沒有其他併發症就無需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