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圖片)
文 / 梁偉康
本地公共醫療系統已有超過40個使用人工智慧與隱私保護科技的項目,除了提升醫療服務水平,也能加強數據分享與隱私保障。
衛生部發言人在阿斯利康(AstraZeneca)新加坡與瑞典數碼衛生保健論壇上,分享我國醫療系統使用先進科技的情況時,透露以上信息。
「相比八年前,人工智慧項目現在比比皆是……但要使用這些科技仍然存在挑戰,最大的挑戰是擴大使用規模,讓這些先進科技成為主流。」
由於本地數碼基礎設施已相當完善,不少醫療科技起步企業以及國際公司,都選擇在我國進行試點計劃和臨床試驗。阿斯利康昨天在衛生部代表與瑞典駐新加坡大使哈拉爾·弗里斯(Harald Fries)的見證下,與五家科技企業簽署備忘錄,合作為本地病患提供革新的數碼衛生保健解決方案。
其中一家本地企業Oncoshot綜合世界大部分的癌症治療臨床試驗項目,通過數碼平台讓負責這些項目的機構直接聯絡本地醫院,為病患提供還在試驗階段但可能有效的治療。
Oncoshot創辦人兼總裁西瓦拉吉醫生(Huren Sivaraj)受訪時指出,目前很多腫瘤科醫生都在等到現有治療對病患無效後,才嘗試尋找適合的臨床試驗治療方案,但醫生可能不了解有哪些試驗項目可供選擇。
「臨床試驗需要合適的病患來嘗試新藥物或療法,而我們的平台目前有約2萬名病患的匿名綜合資料,能為雙方進行很好的配對。只要有機構在平台上搜索想要尋找的病患類型,就可聯絡病患所在的醫院,看是否能邀請他們參與試驗。」
文章來源於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