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地球觀測站 (EOS)的科學家團隊表示,位於新加坡東南約 100 公里的印度尼西亞島嶼馬普爾(Mapur)的珊瑚微型環礁可以很好地衡量由於氣候變化導致的新加坡過去一個世紀的海平面變化。
氣候變化導致海平面上升
新加坡氣象局 2020 年的數據顯示,新加坡的海平面自 1970 年以來上升共 14 厘米。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氣候變化導致了新加坡的海平面上升。

圖源:NTU
地球觀測站 (EOS) Jedrzej Majewski 博士和助理教授 Aron Meltzner 研究表示,過去 100 年,新加坡的海平面上升速度低於全球平均水平,甚至「略有下降」,這可能是由於新加坡的地質歷史。
珊瑚喻示海平面歷史
Majewski 博士表示,印度尼西亞島嶼馬普爾(Mapur)的珊瑚微型環礁可以很好地衡量新加坡過去一個世紀的海平面歷史。

印度尼西亞的珊瑚微型環礁,圖源:NTU
由於暴露在空氣中,珊瑚微環礁的頂面通常由死組織構成,而活組織則沿著其周邊生長,形成類似於樹幹上的生長輪。這些珊瑚微環礁成為海平面變化的自然記錄器,科學家可以通過從活組織所在的外部年齡向後計數來追蹤這些變化,以確定珊瑚任何部分的年齡。
共同領導這項研究的 EOS 助理教授 Aron Meltzner 指出,丹戎巴葛對新加坡海平面的潮汐測量記錄只能追溯到 1989 年,而珊瑚微環礁上記錄的第一個數據點可以追溯到 1915 年。

馬普爾珊瑚微環礁的特寫鏡頭,圖源:NTU
Majewski 博士表示,微型環礁使研究人員能夠將新加坡可能的海平面的不確定性在早期縮小 40% 以上,在近期縮小約 30%。
「這一背景將被納入未來的模型中,使專家能夠更準確地預測未來海平面,並使新加坡的人們更好地了解區域海平面變化可能與全球平均水平有何不同,」Meltzner 教授說。
Majewski 博士指出,將 1989 年以來最早的珊瑚微型環礁記錄與丹戎巴葛的潮汐儀進行了交叉引用,驗證了它們在重建東南亞海平面變化方面的潛在用途。
「有很多地方直到 20 世紀 80 年代或 20 世紀 90 年代才安裝任何驗潮儀,或者現在仍然沒有任何驗潮儀。所以如果他們有珊瑚生長,或是我們找到合適的珊瑚,我們實際上可以重建過去 100 或 200 年的海平面變化,」 Majewski 博士說。

珊瑚小環礁的形成過程,圖源:NTU
Meltzner 教授表示,研究團隊目前正在研究南部島嶼的微型環礁,並計劃在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的其他地點進行類似的研究。
鑒於不同地區可能有不同的海平面歷史,這些可以提供有關海平面上升如何對新加坡不同地區產生不同影響的更可靠的數據。
信息來源:
1. The Straits Times, page B13, 28 Feb;
2. Corals show rising sea levels in Singapore 'very likely' due to climate chan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