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蟻粉想試一下漂浮療法嗎?(海峽時報)
作者 侯佩瑜
面對焦慮,你會如何應付?
有人會尋求親友的協助,有人會靠自己和自身的資源走出陰霾,有人會看醫生,還有人會去泡鹽水。
但我們先從一些新加坡年輕人有關的心理健康數據說起。
由心理衛生學院主導的全國青年心理健康研究結果昨天(9月19日)出爐。
研究團隊在2022年10月至2023年6月,對2600名年齡介於15歲至35歲的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展開問卷調查,旨在分析青年群體的心理健康趨勢,以及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
調查發現,焦慮是新加坡青年最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
受訪青年中,有約27%反映自己在調查的前一周出現了嚴重或極度嚴重的焦慮症狀,這包括大部分時間感到擔憂、緊張和不安。
每七人中就有約一人(14.9%)指出,自己在調查的前一周出現了嚴重或極度嚴重的抑鬱症狀,包括大部分時間感到悲傷、空虛,以及對活動缺乏興趣和樂趣。
另有約12.9%的青年在問卷中表示,在調查的前一周面對嚴重至極度嚴重的壓力。症狀包括大部分時間無法放鬆或感到不安、煩躁。
經歷過網絡霸凌、對身材感到焦慮,或過度使用社交媒體的青年,則更有可能出現心理健康問題。
值得慶幸的是,在面對嚴重心理健康症狀的青年群體中,有近七成會通過正式或非正式管道尋求幫助,其中,將近六成的人向親友尋求幫助,另外三成通過自助措施和資源緩和情況,其餘兩成則尋求醫療方面的援助。

調查顯示,每四個青年中就有一人(27%)過度使用社交媒體,每天會花超過三個小時瀏覽社媒平台,當中30歲以下者及女性居多。過度使用社交媒體的青年,出現嚴重或極度嚴重的抑鬱、焦慮和壓力症狀的可能性,分別是一般人的1.5倍、1.3倍和1.6倍。(聯合早報)
什麼是漂浮療法法?
利用自己的資源克服困境的人當中,可能有些使用過漂浮療法(Floatation therapy)解壓。
漂浮療法的原理其實很簡單,將400至800公斤的瀉鹽(Epsom salt)溶解在漂浮艙的水中,讓進行療法的人就像身臨死海,可以輕鬆漂浮在水面上。
關掉燈光後,漂浮艙成為一個黑暗的密閉空間,你會猶如處於失重狀態,且不受任何外界干擾,遠離所有的感官刺激,讓大腦全面放鬆,甚至進入深度冥想狀態。

漂浮療法。(Soma Haus)
研究表明,漂浮療法能緩解身心壓力,降低焦慮水平,改善失眠問題,對長時間工作造成的脊椎或腰部不適也有效。
2018年,科學期刊「PLOS One」發表的一項研究涉及50名焦慮和抑鬱的人。研究發現,所有參與者都稱接受漂浮療法後,情緒有了實質改善。
今年4月發表的另一項研究發現,失去時間概念、感覺不到自己身體,能改善焦慮症狀和深度放鬆。
漂浮療法最早由神經科學家John Lilly博士在1950年代發明,至今仍在吸引著許多人,它甚至被歸入瑞典國家衛生保健服務的名單。它跟針灸療法、反射療法、瑜伽等一樣,都通過了科學認證。
在新加坡,目前僅有兩家公司提供漂浮療法。
Palm Ave Float Club自2014年開始提供這類服務,擁有6個漂浮艙。Soma Haus則從2022年起提供這項服務。
不過一個小時的療法並不便宜,要價95至99新元。 至於漂浮療法多有效?
《今日報》的記者就親身體驗了一次。
他說,水溫控制在溫暖宜人的34.5攝氏度,因為沒什麼溫差,進入漂浮艙比桑拿房或公共游泳池更容易適應。
若身上有小傷口,泡在鹽水裡也會感到刺痛,不過商家會提供含有礦脂膠(Petroleum Jelly)的潤膚品,可以先在傷口上塗抹,就不會感到疼痛。
據他觀察,漂浮艙里兩側的按鈕,可以讓使用者選擇在療法過程中,是否想要柔和的彩色燈光、播放輕音樂或關上關艙蓋。
他選擇關上艙蓋、燈光以及音樂,療法期間,他什麼也看不見,感覺與世隔絕,只聽到自己的思緒,專注於自己的呼吸,一會兒就迷迷糊糊地睡著了。完成療法後,全身都沾著鹽晶,的確感到挺輕鬆。
31歲的傳媒專業人員Jazlyn Koo是漂浮療法的倡導者,她說,在這個充滿無數干擾和信息超載的世界中,她被過度刺激,而導致情緒崩潰。當時她每月會接受一次漂浮療法,情緒失控的頻率減少了一半。
她說,漂浮能讓頭腦放空,逃離過度消極和勞累的世界,讓你保持平靜找回原有生活目標。 「至今我還沒有找到比漂浮療法更好控制情緒崩潰的方法。」
不過漂浮療法並非適合每個人。Heartscape Psychology創辦人兼首席臨床心理學家廖詩敏認為,害怕獨處的人,待在漂浮艙獨自思考會感到很不安。
對於那些喜歡控制周圍環境的人來說,缺乏對物理環境的控制也會引發一些問題,特別是患有幽閉恐懼症的人。

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