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一部電影,來到了離新加坡監獄不遠的樟宜博物館
上次到訪新加坡時參觀了樟宜集中營舊址,即樟宜博物館。博物館重點展示第二次世界大戰新加坡被日本占領(1942年2月15日至1945年8月15日)期間的歷史,當時共有約48,000名英國及其盟國戰俘以及新加坡人被關押在這裡。
之所以會參觀這裡,一是對當時那段歷史感到好奇,有一部電影《天堂之路》即基於該背景創作,印象比較深刻的就包括日軍殘酷懲罰集中營里女犯人的情景;另一個原因是這裡離現今新加坡最大的監獄、也是鞭刑執行最頻繁的樟宜監獄僅僅一公里的距離。

電影《天堂之路》劇照
1942年在日軍占領新加坡期間,成千上萬的戰俘和平民被關押在樟宜集中營,在接下來三年半的囚禁生涯里,他們憑著過人的機智和堅韌的精神活下來,博物館劃分為8個主要展區,深入探究被囚禁者的日常生活,他們如何在逆境中求存,以及最終重獲自由的事跡。

博物館正門 19世紀的樟宜,幾乎被大片的紅樹林和熱帶雨林所覆蓋。到了1920年代,英國人開始建造炮台和兵營,改變了這片寧靜田園的景觀。
1941年12月日軍入侵馬來亞後,不到三個月新加坡就淪陷了,這裡被建成大型戰俘營,這裡被關押著東西方的男人、婦女和兒童。 展區里展示了一間1:1的囚室,幾平米的空間裡,只有一張石床和一個馬桶,當時每間牢房有約10個犯人不分性別被監禁在一起,監室的鐵門以及展區內播放的刺耳的警報聲給人一種陰森壓抑之感。

1:1囚室牢門

1:1囚室內部
接下來的展區展示了被囚禁者的日常生活,他們設法寫作、繪畫、閱讀、創作手工藝品、運動、甚至舉辦音樂會和戲劇表演,他們用這些活動來激勵自己活下去。

囚犯日常
戰俘在被囚禁期間建了很多教堂,樟宜禮拜堂是其中一座,建築風格效仿聖喬治教堂,教堂為前來禮拜的囚禁者提供希望和慰藉。

樟宜禮拜堂
博物館並不大,給人的感受是,新加坡國土雖小,但被殖民和占領期間的痛苦記憶是同樣深刻的。
莎娃日記丨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