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全球最低稅率(15%)到來,各國企業紛紛重新審視『落腳點』,而一向以稅收優勢傲立國際舞台的新加坡,此刻也面臨嚴峻考驗。曾經那些衝著低稅率蜂擁而至的企業,如今心思似乎開始『活絡』起來。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稅收混戰中,新加坡怎能坐以待斃?這不,一場驚心動魄的『稅收主權防禦戰』悄然打響……」
01 稅改先鋒:『國內最低補足稅』重磅出擊
新加坡決定從2025年推出「國內最低補足稅」,這一稅制改革絕不是簡單的稅率補丁,反倒更像是一次「稅收主權回收行動」。
在這一政策下,新加坡政府要求跨國企業本地實體若有效稅率低於15%,需直接向本國,而非他國稅務機關補足差額。這一設計看似響應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全球稅改,實則另有打算。

首先,通過搶先徵收補足稅,新加坡避免了歐盟等地區,以「徵稅不足」為由跨境追討稅款,從而將稅權爭端從國際法庭拉回本土司法的框架;
其次,「國內最低補足稅」政策下,企業若想規避補稅,必須證明其在新加坡的利潤與實質經濟活動匹配,這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空殼公司的存在。
最後,新加坡還有個超給力的政策『大招』!企業要是砸錢在人工智慧、清潔技術這些前沿領域搞研發,能享受到高達400%的稅收減免,這可是實實在在的省錢福利。

不過呢,也有個小條件,得讓新加坡本地團隊發揮點大作用,至少30%的研發成果得靠他們去申請專利,或者把成果推向市場,變成能賺錢的寶貝,這就叫『本地知識轉化率』,是不是還挺有意思的?
綜上,新加坡的『國內最低補足稅』一石二鳥,既捍衛了本土稅權,又優化了企業生態,為後續發展築牢根基。
02 合規壁壘:嚴苛要求篩選優質企業
但稅收只是新加坡的慣用工具,企業運營合規要求的升級,才是其藏在背後的「大招」。新加坡對跨國企業區域總部提出了不少近乎苛刻的要求。
比如區域總部須僱傭不少於40%的本地高管,且這些高管必須實際參與亞太區戰略決策(如每季度至少召開一次實體董事會,並留存會議錄像作為審計證據);
同時,跨國企業需證明其新加坡實體承擔「實質性風險」,例如將智慧財產權所有權從愛爾蘭或荷蘭遷至新加坡,並在此配置對應的法務與研發團隊;

並且,企業若享受稅收優惠,其亞太區用戶數據必須存儲於新加坡本地伺服器,且算法訓練需有本土團隊參與監督等等。
這些規則看似繁瑣,實則是新加坡通過拉高運營成本,驅逐那些只想「蹭稅率」的空殼公司,轉而吸引真正願意深耕亞洲市場的巨頭。
03 戰略宏圖:掌控全球稅收規則新棋局
可見,新加坡的野心不止於防守,更在於成為全球稅收規則的操盤手。當多數國家還在糾結於15%或17%的稅率紅線時,新加坡早已為此做好了準備。
新加坡政府用高門檻合規要求構建非關稅壁壘,迫使跨國企業支付「制度准入費」。與此同時,政府還將稅收政策融入數字絲路、智慧國等戰略,使稅款流動與地緣影響力擴張同步。

正如有些人說的那樣:「未來的稅收戰爭,不再是誰的稅率更低,而是誰能讓全球企業心甘情願為規則付費。」
站在當下這場全球稅收變革的浪潮之巔回望,新加坡的這一系列動作可不只是政府間的博弈手段。
對於我們普通上班族來說,未來就業選擇或許會因跨國企業布局改變而不同;對於創業者和企業家,更是要吃透這些規則,找准紮根之地。畢竟,在這場重新定義商業規則的大戰中,誰能洞察先機,誰就能在全球經濟舞台上搶得一席之地。你,準備好跟上時代步伐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