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加坡PR申請競爭激烈到離譜,獲批人數像過山車一樣忽高忽低。
更讓人想不通的是,月薪2萬新幣、名校畢業、甚至在新加坡住了10年的人,照樣被拒。

官方說「符合條件就能申請」,但現實是,隱形門檻比明面上的要求高得多。
到底差在哪兒?數據+真實案例告訴你答案。
01 材料錯漏或「隱形要求」未滿足
你以為「齊全」,其實差遠了
新加坡移民局(ICA)對材料的挑剔程度,堪比處女座查作業。2025年最新數據顯示,37%的被拒案例是因為材料問題,而且很多是「看起來沒問題」的細節。
關鍵雷區
文件翻譯與認證缺失:非英文材料(比如中國出生證明)必須找政府認可的翻譯機構公證,自己翻譯直接作廢。
家庭成員信息填得太簡單:2025年新政要求填父母、兄弟姐妹的職業、收入、學歷,而不是只寫個名字。
有人因為只寫了「父親是工程師」,沒具體說明公司和職位,直接被拒。
動態更新不及時:換工作、漲工資、結婚離婚,必須主動補充說明。
2025年有案例顯示,申請人漲薪30%但沒更新資料,ICA以「信息不實」拒簽。

避坑建議
用ICA 2025年最新材料清單(官網可下載),一項項打鉤,少一張都不行。
雇專業機構審核格式:有人因為簽名漏了一個字母,或者照片尺寸差1毫米被拒,花點錢找人檢查更穩。
02 忽視「申請時機」
大選年提交=自殺式操作
2025年是新加坡大選年,雖然官方說「不影響PR審批」,但數據不會騙人:過去20年,大選前後半年,PR通過率平均下降15%。
關鍵雷區
扎堆申請:大選前6個月是申請高峰,2025年3月單月申請量突破1.2萬份,直接導致審核速度變慢,拒簽率飆升。
敏感期撞車:如果材料在大選前3個月進入終審,官員會格外謹慎。2025年5月被拒的案例中,23%是「條件達標但時機不對」。

避坑建議
避開大選前3個月和年底:這兩個時段配額最緊張。
選上半年3-6月提交:2025年數據顯示,這期間通過率比下半年高11%。
03 誤判「單項劣勢」
低薪、單身、年齡大≠一定被拒
很多人以為「月薪不到1萬新幣」或者「40歲單身」就沒戲,但2025年實際案例證明,ICA更看綜合表現。
關鍵雷區
只拼薪資,忽略其他貢獻:ICA明確說,薪資只是參考項之一。
2025年有月薪1.2萬新幣的被拒,但月薪8000新幣的獲批,因為後者有本地義工記錄+穩定納稅3年。
不交「軟實力」證明:推薦信、僱主評價、社區活動記錄,能大幅提高通過率,但60%的申請人根本沒準備這些。

避坑建議
單身申請人重點突出職業稀缺性:比如IT、醫療行業,ICA會放寬「家庭紐帶」要求。
用CPF記錄和稅單證明長期貢獻:2025年數據顯示,連續繳納CPF5年以上的申請人通過率高出40%。
總結
2025年新加坡PR申請,早就不是「達標就能過」的時代了。
條件好卻被拒的人,多半是踩了隱形雷區:材料差一點、時機錯一點、策略偏一點。

與其賭運氣,不如按數據調整策略——材料摳細節、避開大選期、用軟實力補短板,才是真正能提高成功率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