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月19日舉行的新加坡國際農業食品周活動上,新加坡永續發展與環境部兼人力部高級政務部長許寶琨公布了新加坡首份水產養殖計劃(Singapore Aquaculture Plan),這一計劃為新加坡水產養殖業的未來發展繪製了一幅極具前瞻性的藍圖。

該計劃涵蓋五個重要部分,其中制定合適的監管框架被擺在了突出位置。許寶琨在致辭中強調:「一個強有力的監管框架,對於推動行業提升,及確保它可持續地長遠發展極為重要。我們設計的監管框架,旨在確保水產養殖業的發展,符合國家對安全、空間優化和環境可持續方面的標準。」
新加坡當局將限制漁業廢料排放
截至去年,新加坡本地擁有98家海上漁場和33家陸地漁場,一直以來,為保護水質以及珊瑚礁的生長環境,漁場須嚴格遵守養殖量限制。然而,這一規定也存在局限,即便業者積極改善飼養方式或升級污水處理技術,減少了廢料排放,也依然無法實現增產。

新加坡食品局計劃做出調整,改以限制廢料的排放來取代原有的養殖量限制,以此鼓勵那些渴望增產的業者採用可持續的養殖方式。這些廢料包含碳、氮氣(nitrogen)和磷(phosphorus)等成分,它們主要源於魚糞便和飼料,若過量存在於水中,會致使海藻大量繁殖,進而毒死海洋生物並消耗水中氧氣,嚴重破壞海洋生態環境。
在監管方面,新加坡食品局已積極行動起來。今年9月,新加坡就在柔佛海峽和南部海域部署了水質感應器,同時通過檢測水中沉積物,對漁場排出的廢料進行嚴密監測,為水產養殖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
水產養殖業計劃助力構建可持續供應系統
事實上,新加坡對於水產養殖計劃的籌備由來已久,新加坡食品局早在2022年就宣布推出這一計劃,並在去年成立了兩個著重於高效和可持續水產養殖的委員會,其成員匯聚了來自學術界、農業、自然組織和政府機構等各領域的代表。

委員會成員、非營利海洋保育組織「我們的新加坡礁石」聯合創辦人卓泰仲博士表示,出台水產養殖計劃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因為過去新加坡的食品生產往往更看重效率,而此次是首次從可持續和安全的角度出發來謀劃發展。
對於擬議修改的規定,他認為這是一種更為有效的管理方式,畢竟若要計算養殖量,就得把一部分的魚撈起來逐個點算,以此估算整個養殖區的魚只數目,操作起來既耗時又耗力;而換成廢料排放標準,只需檢測海水樣本就行,簡便高效得多。
除了監管框架外,水產養殖計劃的另外四個部分同樣關鍵。在空間和基礎設施規劃方面,將合理布局養殖場地,提升整體利用效率;在研究與創新領域,會不斷探索新技術、新方法助力產業升級;在發展養殖生態系統上,食品局近期計劃設立國家水產養殖種魚中心(National Broodstock Centre),並推出水產育苗場發展與認可計劃(Hatchery Development and Recognition Programme)。

許寶琨提到,新加坡期望能把基因優良的魚卵,孵化為能夠滿足業界需求的優質魚苗,以此減少對進口魚苗的依賴,降低魚苗死亡率,讓整個水產養殖業更具韌性。同時,當局也會將科研重點聚焦於培育優質魚苗以及探索如何利用最少的飼料養出最大量的魚,全方位推動新加坡水產養殖業朝著可持續、高質量的方向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