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要如何培養諾貝爾獎得主?
2010年因發現石墨烯(graphene)材料獲頒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科思厗厓教授(Konstantin Novoselov)給出的答案是:獨創(originality)以及實用價值可能尚未浮現的基礎研究。
曼徹斯特大學新加坡中心9月24日在羅敏申路的辦公室舉辦校友聚會和小組討論會,邀請曼徹斯特大學校長南希·羅斯韋爾教授(Nancy Rothwell)和科思厗厓教授當討論會嘉賓。

會上有人問科思厗厓教授,為何新加坡兩所全球排名前50的新加坡國立大學和南洋理工大學,雖每年給科研投入巨資,卻至今仍無法培養出諾獎得主。
科思厗厓回答時說,大家的關注點不應放在得獎,而是應放在找突破。
他說:「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不過我們在談突破的時候特彆強調獨創和藍天研究(blue sky research)。」
業內所稱的藍天研究泛指以好奇心驅使,但未必能馬上看到明確目標或實用價值的研究,這樣的研究也稱為基礎研究。
科思厗厓以自身為例說,自從他4月加入國大擔任材料科學與工程傑出教授後,在這方面也有所體會。
他說:「有一次我在申請研究經費的時候和來自美國的一些顧問進行磋商,會上他們提了一大堆問題,讓我指出參考對象、同行和競爭對手是誰。」
這些要求讓科思厗厓感到匪夷所思,他反問他們:「若我沒有呢?若這個構想是我獨創的呢?」
科思厗厓的回應讓那些顧問難以置信,但他認為這段經歷或許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在當今時代,我們要想在科研領域有所突破,就不能再當追隨者,而是要在獨創研究的基礎上當領導者。」
科思厗厓指出,他現在已經觀察到國大在這方面有所進展,有越來越多年輕教授從國外學成歸來後開闢自己的研究領域。
他說:「這是好事,眾所周知多年來國大的做法是到國外吸引科研人才讓他們落戶新加坡。不過這麼做只能收穫人家已經過時的想法,因此現在須做的是相信年輕人和他們的獨創構想,並全力支持他們開創新的研究領域。」
無法製造全新產品和應用 石墨烯研究進度仍處初期
曼徹斯特大學校長南希·羅斯韋爾教授也補充道:「科研突破不是靠小步走出來的,而是靠大步走出來的,它有時靠的是無意中的發現,但很多時候也要靠勇氣和失敗闖出來……失敗是常有的事,我們需有讓別人失敗的勇氣和大度。」
科思厗厓教授2004年發現石墨烯材料的消息轟動全球,被一些科學家評為「21世紀最偉大的發現」。石墨烯更是因其獨特的力學、電學、光學與化學性能優勢被冠為「21世紀的材料之王」。
科思厗厓教授在討論會上回答本報記者提問時說,目前引領石墨烯研究和商業化進程的國家包括英國、美國、中國、韓國和新加坡。
不過他認為,多數國家目前只做到用石墨烯頂替現有產品的材料,實現產品質量的提升,還沒能夠用石墨烯製造一種全新的產品和應用,因此石墨烯研究的進度仍處於初期。
科思厗厓說:「我們更希望看到的是人們能用石墨烯製造一種前所未有,之前無法實現的應用。這需要非常大的突破,至於突破從何而來,會由哪個國家實現,這就很難說了,因為很多時候這是不可預測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