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力部長楊莉明。(通訊及新聞部提供)
作者 張麗苹
這兩天讓不少新加坡人感到「佛都有火」不吐不快的,就是人力部(27日)關於外籍員工薪金要求收緊的宣布。
從9月1日起,外籍員工在本地申請就業准證的月薪最低門檻,將從3900元提高至4500新元(增幅600元),金融領域的外籍員工就業准證月薪最低門檻到了12月1日,還會進一步從4500元提高至5000新元(總增幅1100元)。S准證員工的月薪最低門檻,則會在10月1日,從2400元提高至2500元(增幅100元)。
就業准證(Employment Pass)一般發給專業人員或經理級員工,S准證則發給中等技術外籍人才。 這項宣布讓許多新加坡員工和僱主的玻璃心很受傷。
憑什麼給外籍員工「加工資」卻偏偏忽略國人?
疫情期間這麼辛苦了,為什麼還要加重僱主的經濟負擔?



人力部長楊莉明昨天在線上記者會上的一番解釋,進一步讓玻璃心碎了一地。

人力部長楊莉明。(視頻截圖)
楊莉明解釋說,人力部是希望企業能重新檢討現有的員工組合,然後做出適當調整來降低人力成本。提高外籍員工申請就業准證和S准證的月薪最低門檻,「並非向僱主喊話,讓他們增加外籍員工的薪金」。
「根本不是這樣的。我們只是認識到,在目前的(疫情)環境下,我們希望僱主能變得更具選擇性,而一種能輕輕推動(nudge)僱主這麼做,讓他們變得更具選擇性的做法,就是提高他們外籍員工的薪金門檻。」
「這麼一來,僱主就有時間考慮,目前的員工組合是不是自己最想要保留的,或者等到就業准證或S准證到期面對自然『淘汰』時,讓僱主想想是不是應該調整勞動力團隊的規模。」
楊莉明也重申,此次調整並非因為大選結果,若要避嫌,當局大可等到明年發表財政預算案時才宣布。不過,從今年發表第一份財政預算案至今,新加坡的經濟情況已經出現巨大改變。

(海峽時報)
人力部一般每三年就會調高就業准證薪金要求,每次調高300元。今年已經第二次這麼做,而且漲幅更大。
「我們要再次向企業強調,它們必須努力建立和保留新加坡人核心。在現在這樣的氛圍、這樣的時刻,尤其關鍵。」
人力部長的這番苦口婆心,遇上碎了一地玻璃心的國人,可想而知,撞擊出的是不解與謾罵聲。
有網民指出,這麼做很可能會促成跨國企業在提高外籍員工薪金的同時,反而壓低本地員工的工資,以便取得帳目上的收支平衡,不至於大幅增加人力成本。這種解決方案相當愚蠢。

也有網民指出,人力部理應優先考慮提高本地員工的薪金,尤其是中年員工的薪金,他們很多人在找工作時,企業給他們開出的工資,與剛畢業的大學生不相上下。
「我們難道不該先照顧自己人嗎?」

也有網民指出,人力部這麼做並非解決的方法,只是加速本地勞動力的流失,傷害到外籍員工和新加坡人,兩頭不到岸。更何況,這麼做還釋放出模稜兩可的信息,最後肯定得不償失。


從網民的激烈反應可看出,政府的政策出發點固然好,做法卻情商不到位,所以才會傷到國人的玻璃心,畢竟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當政府將外籍員工的薪金門檻提高來「迫使」本地僱主轉而僱傭更多新加坡人時,無形中釋放的信息就是:新加坡人比外籍員工便宜。即便是事實,一旦「公告天下」,處在蹺蹺板另一端的國人心理肯定不平衡。
網民紛紛出謀劃策
更何況,要「輕輕推動」nudge本地僱主少聘請外籍員工,優先考慮聘請新加坡人,還有很多其他做法。不少網民都在網上出謀劃策。
有網民提議,目前的S准證持有者與女傭都得繳付相應的人頭稅:外籍勞工稅和女傭稅,人力部何不在稅收上做文章,加大目前S准證的人頭稅,同時也為就業准證持有者制定昂貴的人頭稅。這樣就不用拿薪金做比較,國家也能增加稅收,一舉兩得。

有網民說,不如直接限制每間公司每年能聘請外籍員工的人數,更直截了當。

不少網民也建議,還可以考慮徵收就業准證人頭稅的同時,也限制每間公司每年的就業准證數量。


細心的網民也建議人力部,不妨考慮立法規定所有本地企業的人力部招聘人員必須是新加坡人,而不是外籍員工,這樣就能避免某些招聘人員特別關照自家國人的情況出現。

僱傭課題是一把雙刃劍,每回出招一有不慎既傷人又傷己。政府總是很多話說也確實做了很多,要真正解決問題,除了傾聽人民的心聲之外,還必須學會如何將話好好說,說得熨帖、說得人民放心。
國人只要自身能力夠好,是真金就不怕火煉,何懼外籍員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