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已開發國家是很多國家夢寐以求的目標,但有一個國家偏偏迫不及待地將「已開發國家」的帽子向外推,這個奇怪有趣的國家就是新加坡。

早在1995年夏天的時候,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就已經宣布,新加坡將在兩年之後成為已開發國家。
成為已開發國家是很多國家夢寐以求的目標,如此輕鬆地邁入了第一世界的門檻,似乎是新加坡的幸運。
但是,新加坡政府並沒有接受這一決定,反而提出了要求,希望經合組織能夠再研究一下判定的標準。

也就是說,新加坡硬是拒絕了送到嘴邊的餡餅。
用新加坡政府的觀點來解釋,雖然當地的經濟發展很快,但是工業基礎完全達不到已開發國家的要求,並不符合成為已開發國家的規定。

將「已開發國家」的帽子向外推,這是新加坡誠實嚴謹的表現嗎?
也不盡然。
新加坡這一舉措一方面是實際情況可能達不到,另一方面是當時快速發展的需要。
要知道,已開發國家可不僅僅是名頭好聽,一旦成為已開發國家,勢必要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這對於正急於發展的新加坡而言,可能並不是一件好事。
總之,新加坡為了不發生「死要面子活受罪」的情況,果斷拒絕承認自己是已開發國家。

1996年,經合組織經過考察,改變了之前的決定,最終稱新加坡為「較發達的發展中國家」。
但你要因此認為,新加坡人肯定也是務實、不怕輸面子的,那倒還真不是。
新加坡人會自嘲地把「怕輸」作為新加坡文化的標籤之一。新加坡前總理吳作棟在一次大學演講中,也曾拿新加坡男人的「三怕」來打趣和自嘲:怕輸、怕死、怕老婆。

「怕輸」有多種含義。
從國家大的層面來說,它是一種生存本能,意味著憂患意識。
這個只有54年歷史的微小國家,國土面積狹小,自然資源匱乏,非常害怕被別人趕超後,會面臨民族存亡的危機,因此格外努力 、奮進。因為保持競爭力是他們唯一的資源。

而從國民層面來看,它也意味著唯恐人後,擔心自己失去占便宜的機會,容易形成自私自利的心理,造成攀比、從眾、隨大流的現象。
在新加坡,有「排隊文化」這一說法。如果你要問排在後面的人排隊做什麼,他可能並不清楚。
但如果追問,那為什麼還要排,他可能會說:「如果不是好事,幹嗎有這麼多人在排?」

新加坡人愛占小便宜,緊追熱點。他們從小學開始就實行分流制度,即精英教育,不斷將孩子劃分等級,並進行有差異的課程學習。
如果輸在起跑線上,那麼可能人生的每一步都會輸給別人,最終可能會延續到下一代。
新加坡有個著名的「怕輸父母網」,網站上大量討論的是孩子從小到大的成長和教育,從怎麼給孩子爭取幼兒園學額,到怎麼才能為孩子報上名校,怎麼給孩子補習,怎麼突擊提高孩子的應試技巧,怎麼應付各級會考等……

在職場方面,新加坡人也不願落於人後,他們拚命工作,努力表現自己。
新加坡每周平均工作時間為 45 個小時。大多數的單位要按照員工表現將他們分出ABCD等級來,員工的福利與晉升就取決於這個等級。
因此,人們只好努力工作,拚命表現自己,以求晉升。
這一些,是不是有些似曾相識……

如果是單純的怕落後,其實不算壞事。
但如果「集體怕輸」性格下掩蓋的卻是患得患失、斤斤計較和從眾心理之類的負面東西,這些是可怕的。
不能由怕在競爭中落後的「怕輸」,演變成為害怕競爭,因為這些顯然不會讓新加坡未來更好。
新加坡國會的一位年輕議員曾慷慨陳詞地表示,
「已成為新加坡人DNA一部分的怕輸文化,根本不值得我們慶祝,因為正是這種文化,導致新加坡人喜歡隨波逐流,不做沒有把握的事,更沒有勇氣去創新和冒險」。
「怕輸文化將催生出一些不良的次文化,比如一些企業家,不是積極努力地去經營自己的企業,而只是在貪圖如何多領政府的津貼。他們只看到眼前利益,只會選擇和大家冒一樣的險,他們所謂的創新,永遠和其他人沒有什麼不同。既然我們要鼓勵創新,就要考慮如何培育不怕輸、不怕死的企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