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3月22日是什麼日子你知道嗎?那是世界水日。

水資源的短缺是當今世介面臨的重大課題,根據聯合國的數據顯示每10個人就有一個人以上無法獲得經過改善的水供應。雖然說世界接近70%的地區被水覆蓋,但當中只有2.5%是淡水,而淡水種僅有1%適合飲用。

在大自然的愛戀當中,我最愛的是水。
無論它以什麼形式出現——雲彩、露珠、雨水、河水、瀑布、湖泊、冰川,水都給我一種生命無窮的張力與生活最美好的期盼感。

在新加坡提起水就沒有這麼浪漫,新加坡為了給人民足夠的水,那可是一段說不完而且還在繼續的故事。作為一個面積不到 700 平方公里的島國,新加坡的淡水資源非常匱乏,人均水資源在世界倒數第二,所以新加坡有四大國家水喉計劃:雨水收集,淡水進口,海水淡化,污水再利用。其中污水再利用就是今天要介紹的新生水。

記得新加坡第一次推出把污水提煉成新生水的時候,拿著那瓶水,新加坡人當然也包括我,遲疑的表情寫在臉上,2003年新加坡政府免費送出150萬新生水,當時報章還用身先士卒來形容領導人率先喝新生水的舉動。

提起新加坡的飲用水故事,每個新加坡人都會心有戚戚焉。
新加坡跟鄰國馬來西亞簽訂淡水合約50年約滿後,在過去10年經過無數次談判都不能達成共識,新加坡80%的水都來自馬來西亞,當然這也讓新加坡意識到在水的問題上自己的被動局面,新加坡只能另謀出路。這一個念頭和尋出出路,花了新加坡政府40多年的時間。

第一條出路是濱海灣堤壩,另一個是污水或者海水變成食用水。

當時新加坡政府選擇靠近丹娜美拉勿落建造第一一個新生水水廠。新加坡人把工廠流出的廢水,居民樓流進陰溝的水,能把令人作嘔的污水凈化成絕對衛生的飲用水,套句孫子的話: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而後生!
